我的位置:首頁 >   > 

    女生雄性禿和多囊性卵巢也有關係!女性掉髮原因、治療方法帶你認識

    發表時間:


    雄性禿並不是男性的專利,女性也可能因為雄性禿而導致嚴重掉髮。其中,常出現在育齡期女性的荷爾蒙失調疾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與雄性禿亦密切相關,而且其治療策略和遺傳基因引起的雄性禿可是大不相同!關於女生掉髮的原因及處理方式,謝宗廷醫師將在這篇文章中完整說明。

     

    為何頭髮一直掉?6大女性落髮原因解析

    ▲導致女性落髮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6項

    1.家族基因遺傳:可能遺傳自父親或母親,因活性較高,導致雄性激素被轉換成二氫睪固酮(DHT)造成毛囊萎縮,二氫睪固酮會使頭髮的生長週期縮短,頭髮生長速度變慢、變細且易掉落,形成臨床上讓髮友困擾不已的禿髮症狀。
    2.這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女性內分泌失調疾病,患者卵巢會分泌過多雄性激素;根據統計,育齡婦女約每10~20人中就有1人罹患多囊性卵巢。除了月經量大、月經週期長、肥胖等表現之外,因雄性荷爾蒙分泌旺盛的關係,還會有青春痘、體毛變多與雄性禿等症狀。
    3.營養攝取不足:飲食不均衡的狀況下,例如長期外食、偏食、過度節食使得身體缺乏鐵、鋅、蛋白質或維生素D等營養素,也會影響到頭髮的生長。
    4.荷爾蒙變化:隨著分娩、停經等不同階段,會因為女性荷爾蒙的波動,導致落髮增加。
    5.服藥:可能是因口服某些藥物的副作用造成,例如口服A酸、抗凝血劑、抗生素、抗憂鬱藥、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化療藥物等。
    6.其他疾病:像是甲狀腺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及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自體免疫疾病,也會引起掉髮。

     

    女性掉髮怎麼改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

    ▲女性雄性禿是門診常見的女性落髮原因

    解決女性掉髮問題,根據不同的病因,各有其相對應的治療方法。例如營養不足引起的掉髮,經由血液檢查後,醫師可以開立相對應的營養補充劑(鐵劑、鋅片等),適當營養補充後落髮狀況即可獲得改善;因疾病、服藥而引發者應尋求相關科別,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屬於休止期落髮,通常是暫時性的,多數女性不需特別治療,也能自行好轉。
    比較特別的是,家族基因遺傳和多囊性卵巢導致的女性雄性禿,兩者的治療方法有些許不同。針對遺傳性雄性禿,通常以柔沛(Finasteride)、安達通(Spironolactone)、洛寧錠(Minoxidil)這三種口服藥物來保護現有的頭髮、改善頭髮的粗細和密度。但若是多囊性卵巢引起的掉髮,因為是與體內的雄性荷爾蒙過高相關,治療上會使用口服避孕藥,達到拮抗雄性荷爾蒙的目的。



    治療多囊性卵巢雄性禿,6個注意事項需要知道

    在處理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相關的女性雄性禿時,還有以下幾個重點要提醒大家:
    1.多囊性卵巢雄性禿需要婦產科和皮膚科醫師共同診療,所以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在做女性雄性禿診斷時,也會檢視患者是否合併有長青春痘、月經不規則、體重過重、多毛等表現。要是發現疑似為多囊性卵巢導致的雄性禿,應先轉介到婦產科接受超音波及抽血檢查做進一步的確認。
    2.剛開始使用或停用口服避孕藥時,可能會出現短時間內掉髮較多的狀況,這是一種休止期落髮,不需太擔憂害怕,一般3~6個月後就能逐漸緩解。
    3.並不是每一種口服避孕藥都會有幫助,萬一用錯藥物反而適得其反!可以使用的有悅己(Yasmin)、悅姿(YAZ)、黛麗安(Diane)三種,亦可和柔沛、安達通合併,有助提升治療成效。
    4.口服洛寧錠,比較不適合開立給多囊性卵巢的女性雄性禿患者使用,因為會加重體毛變多的表現。
    5.護腺寧(Flutamide)雖然也有抑制雄性激素的作用,但可能有肝毒性副作用,所以較少當成第一線治療藥物。
    6.目前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多囊性卵巢女性雄性禿患者若經抽血檢查有缺乏維生素D或鐵等營養,同步補充維生素D與鐵,可以提高藥物治療的成效。



    女性掉髮治療專家│讓澤林守護你的「第二張臉」

    女性掉髮原因比男性複雜許多,若沒有接受詳細的檢查、專業的判斷,盲目地進行各種生髮治療或頭皮理療,是無法對症下藥、見到明顯改善的,還可能錯失治療時機。 
    澤林毛髮診所提供一站式的治療與服務,諮詢時由醫師親自問診,並搭配完整的毛囊檢測和必要的血液檢查,務求做出正確診斷,才能制定最精準、適合個人的治療策略,讓女生的第二張臉重獲新生,為外表、形象帶來加分效果。
    當發現自己的頭髮漸漸變得稀薄、分線越來越寬、馬尾越紮越小束時,請別遲疑,建議盡快尋找經驗豐富的皮膚專科或專精毛髮醫學的醫師評估,釐清髮量變少的根源及改善之道,避免潛在疾病的風險或掉髮情形變得更嚴重。


    ※本文案例手術效果因人而異,任何治療方式與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實際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及溝通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