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打算開放骨髓、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食道肌與牛油等六項牛雜碎進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對此表示「悲憤與絕望」,認為經濟部以這六項牛雜碎不是內臟為由,忽略國人食用美牛可能感染狂牛症病原的風險,罔顧消費者的健康。
經濟部認為六項牛雜碎非「內臟」 擬開放進口
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雖非疫區而近十年內有發生牛海綿狀腦病或新型庫賈氏症病例之國家或地區牛隻之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及其他相關產製品」,不得進口到台灣。
近日經濟部打算開放進口美國、加拿大的30月齡以下牛隻的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與牛油,認為這六項牛雜碎不屬於「內臟」,不在食管法限制範圍內。衛福部食藥署與農委會邀請國內獸醫、動物解剖學專家評估,認為這六項牛雜產品不是內臟,也不是禁止進口的特定風險物質(SRM)。
消基會秘書長盧信昌說,政府放寬美、加牛肉進口標準,是犧牲消費者健康的作為,人類吃入狂牛症肉品可能感染新型庫賈氏症,造成神經系統病變,但是此病症的潛伏期甚長,數年到數十年都有可能。
消基會:六項牛雜碎可能含有狂牛症病原 不應開放進口
盧信昌表示,頭骨肉、面頰肉和血管組織等牛雜碎,可能含有微量的狂牛症病原,但是經濟部官員卻被美方誤導,認為這六項牛雜碎不是內臟。
消基會衛生保健委員會醫師蘇偉碩說,從醫學角度來看,腹腔、胸腔內的組織都是內臟,他無法理解經濟部定義內臟的方式。他強調,狂牛病的病原為異常普利昂蛋白,可能存在牛隻的腦部、脊髓、內臟等部位,這次打算開放的六項雜碎雖然不是主要內臟,但是都有鄰接臟器的軟組織,仍有其風險。
蘇偉碩引述一份2014年日本獸醫科學期刊的論文,指出牛隻的肌肉也可能含有狂牛症病原。這份研究指出,感染狂牛症的牛隻,不但腦部、脊髓、內臟有異常普利昂蛋白,包括牛臉頰的咀嚼肌、牛胸的肋間肌、牛前腳的肱三頭肌、牛腰的大腰肌、牛後腿的股四頭肌和半腱肌,都含有狂牛症的病原。
蘇偉碩說,政府打算開放六項牛雜碎之一的面頰肉,也就是牛臉頰的「咀嚼肌」,已經被日本這份研究證實含有狂牛症病原,政府實在不應開放進口。
消基會強調,堅決反對美國牛雜碎進口到台灣,政府不應出賣國人的健康,「不是所有談判都要照著美國的意思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