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轉載 2015/02/06 19:00:00 發表於 • 社會
編註:這篇文章質疑的點,有蘋果日報和聯合報採訪國防部和水下作業大隊副大隊長做回應和說明,我們列出摘要於文末,建議讀者可以看完兩造說法,再做判斷。
文:牧野鷹揚
首先對在基隆河現場、醫院等地搶救的警、消、醫護以及軍方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這篇文章是在檢討高層對於基層的不重視,如果有任何冒犯之處請見諒。
【文多圖多,先看結論】
國防部發言人PO出水下作業大隊支援救難的照片,卻對基層人員使用如此簡陋的裝備視而不見,只想沾光而不想自我檢討?
不禁讓我想到前些日子六名消防員的照片,基層裝備是如此的不足,難道要真的出人命了,軍方才要檢討嗎?
首先交代本人是PADI的潛水教練,也是潛水裝備維修技師。看到國防部發言人臉書PO出水下大隊支援救援的照片,在下基於潛水專業在臉書上回應該員的裝備能量明顯不足,穿著不適合的裝備救災反而更加耗損救援的能量,國防部竟然發揮「國防布」的本能,將本人的臉書留言隱藏。
「國防布」隱藏留言的截圖:
【正文開始】
今天下午看到軍方貼出的照片:
但是看到這個號稱台灣最精銳的水下作業大隊我真的無言了,身上的裝備沒有一個是合格的,以下就讓我娓娓道來:
第一、防寒衣
防寒衣分成乾式跟濕式防寒衣、我們先介紹濕式的。濕式防寒衣的原理是在防寒衣跟人體表面製造一層不易跟外界交換的水膜,穿著防寒衣下水的時候水會進入防寒衣跟身體中間,當水被體溫加溫之後藉此達到保暖的功效(所以下水的時候如果水溫真的很低一開始會加冷筍)。而什麼決定了防寒衣的抗寒能力,一是防寒衣的厚度、二是防寒衣藉由設計的巧思降低水膜與外界水體的交換率。
先來說厚度,濕式防寒衣的厚度(單位mm)有0.5、1.5(這兩個都是熱帶地區玩樂用,我們會直接跳過)、3、5、7。想當然厚度越後越保暖。雖然說每個人怕冷與否差很多(看過有人水溫很低還穿短袖的),但是通則是28度左右穿3mm,到了25度以下通常就會穿3mm+頭套跟背心或5mm,若是低於22~23的溫度就要穿到5mm+頭套跟背心,如果低於20度那麼就會需要半乾式或乾式防寒衣。
現在我們來說防寒衣設計,裝備商為了讓衣服更保暖,會有一些設計減少熱量散失,通常有:特殊塗層,仿乾式封口(設計在手跟腳的地方),脊椎墊(減少水從脊椎與防寒衣的空隙滲入與流出)。若以南部的海域溫度而言,夏季穿3mm,春秋季穿5mm or 3mm+頭套背心,冬季穿5mm+頭套背心 or 半乾。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次水溫19度(後面我們在討論水溫),3人下水都穿5mm+頭套背心,其中兩人經過40min的潛水上岸後有輕微失溫的狀況(本人內建皮下防寒衣,所以沒啥感覺)。
再來是乾式防寒衣,如果今天潛水的水溫更低(水溫低於18度),那麼利用體溫加熱水溫就變得不可行,這時就會使用半乾或是乾式防寒衣,在四肢與脖子利用前面提到的封口阻止海水進入,背部的拉鍊則是使用非透水的特製拉鍊。
其中半乾的入水量極低(可以想像運動流汗的量而已);而乾式則多了一組充排氣的裝置,讓你把氣瓶的空氣灌入(利用空氣較佳的絕熱特性來保溫),所以離水後身體是乾的(我沒有乾式的,所以沒有東西給各位看)。
而北部海域的水溫在冬季可以降至15~18度,而基隆河又是淡水,淡水的流動跟混合比海水少,所以水溫應該可以低於15度(15度的水超冷)。而淡水又因為水份子排列比海水更加緊密(海水有鹽度,水分子中間會夾雜融解的鹽類),所以帶走熱量的速度會比海水還要快。也就是說這種水溫下水15~20min就會開始有明顯的失溫現象(各位可以試著在這種天氣洗冷水澡,洗完出來會無法控制的一直抖對吧?這就是失溫現象)。
至於我們的水下作業大隊穿的是什麼?3mm+頭套背心,那麼他們的裝備有沒有上述的設計?我可以很直接地說完全沒有,也就是說現場的每個潛水員都處在下水=失溫的狀態。各位可以看到新聞畫面裡面有一幕潛水員在浮橋上面一直動,記者說在做暖身,但是那個其實是失溫造成的反應,身體藉由運動來產生熱能,但是如果潛水員有這種現象就不應該下水了。
第二、調節器
接下來說潛水員用的調節器(就是連接氣瓶到潛水員嘴裡的裝置)。調節器可以分為隔膜式與活塞式,活塞的好處是比較大的氣體供應量跟好維修保養(試設計而定,構造複雜的出氣大、簡單的好保養,細節就不說了)。
而隔膜式的好處是可以設計成兩個壓力感應隔膜,如此可以達到完全的環境密封(活塞的跟單層隔膜的會有少量水分進入機件),這樣的好處是潛水員如果在高污濁甚至是受污染水域潛水可以保護。那麼水下大隊的裝備呢?我也可以跟各位說看起來是沒有的!(至於基隆河乾不乾淨應該不需我說明了)
第三、BC(浮力控制裝置)
如果今天失事水域是較深的水域,那麼搜救潛水員會在水下進長時間的潛水,除了上述保暖問題之外,另一個要面對的就是空氣供應問題,這時會有兩個解決辦法。
第一透過臍帶由水面供應氣體(如果是這種形式的可以透過臍帶灌熱水到濕式防寒衣內,可以一併解決失溫問題);另外一種方式是使用多隻的氣瓶(甚至是多種不同氣體比例的氣體,這邊不再贅述),而這時BC的浮力與設計就決定了可以帶多少氣瓶下水,現場的BC可以掛幾支氣瓶?Only one。
最後附上國外公共安全搜救潛水員的標準配置裝備,大家可以跟FB上的照片比一比,我們的裝備是怎樣的。
裝備說完了,我們來說訓練。
一般像現場這種狀況,潛水員都會需要進入上方封閉的環境(在潛水我們稱為滲透),而這與一般的潛水有很大的差別(這也回答為何不派潛水員進入機體的問題)。
一般所謂的學潛水指的是休閒潛水,這有兩個要件:第一是不需經過減壓停留,第二是開放水域,也就是說水下出狀況了可以直接上升並且回到水面。然而事故現場(這類意外也包括船難)因為飛機構造的因素造成了上方封閉,這時就需要受過受透訓練的潛水員(在國外都是有洞穴或是沈船潛水的人來進行)。
新聞畫面裡面可以看到搜救人員切開機體並且使用水面供氣潛水員進入,這種潛水方式的好處是可以沿著臍帶找到回家的路,但是因為作業形式的因素,這種方式其實適合長時間水下作業,但是並不適合狹小空間滲透作業。此外,在標準作業下,即使使用臍帶供應呼吸氣體,潛水員仍然會穿著一組備用裝備,以應付臍帶纏繞、破損——機體或船體破裂的邊緣很銳利的——等等突發狀況,但是我們的潛水員則沒有這樣的配置。
所以會變成需要的是具有洞穴或沈船潛水專長的潛水員進行滲透,而這個牽涉到1/3法則(1/3的空氣進入、1/3的空氣出來、1/3的空氣用於緊急狀態),滲透導引繩的使用(要回家就是摸著繩子回家)、不同混合氣體的使用、甚至是側掛式的BC(氣瓶吊掛在前方大腿處,方便進入狹窄空間)。
連結是側掛BC跟洞穴潛水的影片:
基本上如果失事現場需要滲透,大概就像這樣進去的。那麼聰明的鄉民們,我們有在現場看到這樣規格的裝備嗎?如果現場人員根本不知道需要這麼多的裝備,那麼是不是代表我們的訓練系統有很明顯的問題?
以上是我看到軍方發言人在FB分享照片的感想,本人才疏學淺,如果版上有更厲害的前輩發現有誤,歡迎指正。
結論
國防部發言人PO出水下作業大隊支援救難的照片,卻對基層人員使用如此簡陋的裝備視而不見,只想沾光而不想自我檢討?
不禁讓我想到前些日子六名消防員的照片,基層裝備是如此的不足,難道要真的出人命了,軍方才要檢討嗎?
最後附上幾點聲明
1. 寫這一篇不是要打擊現場人員士氣,你們的付出我們由衷敬佩(這裏就不寫無私了,每個人的付出都不應該是無私的),目的其實是希望軍方與消防高層正式裝備不足、訓練不足的狀態。
2. 某個發言人請注意,我本來寫在FB的東西只是單純的為現場人員簡陋的裝備抱不平,你要隱藏我說的,我就把問題告訴大眾,讓大家一起來看問題在哪裡。
3. 本文歡迎媒體使用,但是不包括中時集團的媒體。
4. 不自殺聲明就免了,潛水教練不去海邊還叫潛水教練?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PTT八卦版
【編註:國防部回應】
蘋果報導,水下作業大隊副大隊長陳昌宗中校中午接受《蘋果》訪問時一一澄清這些質疑:(以下摘錄)
1. 針對潛水衣部分
乾式潛水衣主要用在深海、大深度潛水,濕式則是用在一般救難作業。當時評估失事地點是在河面,深度不深(退潮約1公尺、漲潮約2-3公尺)。水下作業大隊「一般訓練」都是使用濕式,厚度約5釐米,與其他在現場的救難人員穿的潛水衣沒有差別。
2. 調節器部分
水下作業大隊這次支援救難使用的調節器是隔膜式,隊員背負高壓空氣瓶,瓶子與調節器接合的地方是一級頭,讓高壓氣瓶中的空氣降為中壓,經由調節氣管子送到二級頭(口具),把高壓空氣壓力降到讓人正常呼吸動作,呼吸才會順暢。若在陸地上是不需要使用這個口具,入水之後,水到達頸部才需要把調節器放入口中,確認沒有問題才會下潛。
3. 浮力控制裝置(BC)
水下作業大隊一定會有單管或雙管氣瓶,一支單管氣瓶近20公斤,雙管加起近36公斤,現場評估水深一點都不深,才1公尺多的深度,基本上用不到雙管氣瓶。
此外,網友質疑留言遭隱藏。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表示,這篇留言其實對於現場作業有許多誤解,又會誤導社會大眾,傷害官兵、打擊士氣,因此採取柔和處理方式,隱藏留言,沒有刪除,但還是非常謝謝網友的意見。
聯合報導,羅紹和說,網友所謂合格潛水裝備,水下作業隊都有,但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基隆河段漲潮時水深約3至4公尺,退潮時則僅1公尺深,且水質混濁,深水潛水的作業裝備包括水肺等,根本派不上用場。
【作者再回應】
首先,我從來沒有要打擊現場弟兄的士氣,我只是希望軍方高層能夠正視基層需要,給第一線弟兄更好的裝備。如果一開始國防部選擇回應而不是隱藏留言,有裝備就有裝備,現場判斷不需要就是不需要,在下也不會沒事找事做。
至於現場到底有沒有需要,這篇新聞很清楚:柯P聽到了 6具暖爐送抵救難現場
如果真的有這些還不給第一線的弟兄用,不是更糟糕嗎?
(一)
國防部發言人說:圖中的潛水衣是制式裝備,防水與防寒都沒有問題,復興航空墜河意外現場風大氣溫低,若潛水衣派不上用場,使用者早就難以抵禦寒氣。
A:我還是這句老話,我們是不是要對前線的弟兄好一點?給他們好的裝備,讓他們能夠有最好的表現。國軍弟兄辛苦撐著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給他們不適合的裝備,因為他們在最前面不會選擇抗命,他們會想著多救一個是一個。
吊著點滴上班的護士是這樣、新屋的消防員是這樣、我想現場的人員也是這樣,他們沈默是因為在體制內,所以需要我們來要求他們的長官給他們好的裝備。所以我在這邊回應發言人先生,您說這是制式裝備,那就回到我的問題了:「我們的制式裝備只有這樣而已?」
我們就來比較一下一些國家的制式裝備好了:
香港消防單位的制式潛水衣
香港消防單位的制式裝備,6.5mm的半乾式防寒衣,可以耐受的水溫約在15~18度
西班牙軍方的制式裝備
7mm的含頭套連身防寒衣,耐受水溫最低約在18度左右
聽說現場已經要求台北市長給更保暖的防寒衣了:警消求柯P:給我們乾式防寒潛水衣、熱水站
(二)
國防部發言人說:所謂合格潛水裝備,水下作業隊都有,但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搜救現場的基隆河段,漲潮時水深約3到4公尺,退潮時則僅1公尺深,且水質混濁,海中深水潛水的作業裝備包括水肺等,根本派不上用場。
A:水質混濁?就是因為水質混濁所以需要使用環境密封式的調節器啊,經過人口稠密區的河川都有一定程度污染的狀況,水體中的總生菌數量也比較高,如果今天飛機掉在嚴重污染海域還要考慮重金屬的問題,如果使用非環境密封式的調節器,就是把現場人員暴露在危險之下。另外關於水肺派不上用場?那照片裡面潛水員穿的是什麼?
難不成那張照片裡面只是做樣子而已?
我們來看看環境密封式調節器的特性吧(以下節錄自網路裝備網站說明)
XXX(型號隱藏以免有人說我在打廣告)has been engineered for harsh environments and for use in ice cold water or polluted environments.(該產品特別為嚴苛條件下潛水所設計,亦能在結冰海域以及收污染水域使用。)
Diaphragm-based first stages are environmentally sealed so that water cannot enter the inner mechanism.(橫膈膜式的設計可以達到環境密封,因此水分無法進入機件內部。)
(三)
國防部發言人說:基本上用不到雙管氣瓶,通常BC是用在超過4-5公尺水深,用來做水下浮力調整,讓使用蛙鞋時不會讓人貼在海底,導致揚起海底沈積物,造成混濁。
A:BC可以吊掛幾支氣瓶是視製造商的設計,但是可揹負雙氣瓶的BC都可以背一隻氣瓶好嗎。就好像你今天可以開BMW跑車上下班也可以開去跑比賽,但是嘉年華就真的只能拿來上下班而已。
(四)
國防部發言人說:當時評估失事地點是在河面,深度不深(退潮約1公尺、漲潮約2-3公尺),不需要執行大深度潛水。乾式潛水衣雖然防寒,但在領口、袖口、腳部束口會讓潛水員較不舒服,使血液循環比較差。
A:穿什麼防寒衣跟深不深沒有關係,跟水溫有關係。你今天出門穿幾件衣服跟你要去美麗華逛街還是101買東西有關係嗎?另外防寒衣太緊的問題,那個叫做頸動脈竇反射,起因為領口壓迫頸部血管造成血壓升高,因此造成反射神經系統降低心搏輸出來降低血壓,這個問題嚴重的話會造成腦袋因供血不足而缺氧,但是這個問題的原由是防寒衣不合身,而不是穿哪種防寒衣所致,今天如果防寒衣不合身,濕式防寒衣一樣會有這個問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PTT八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