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戰國時代前中期的勢力範圍,圖源:點我
戰國初期,七個諸侯國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國。魏文侯和魏武侯上台後,先後啟用了許多賢明的人作為臣子,在國內推行變法,使得綜合國力在諸侯國中是最強大的。在這些臣子之中,一位名為吳起的將軍在魏國與秦國交界的河西數度打敗了秦國的軍隊,奪取了秦國很多土地,這使得秦國在戰國時代的前中期是相對較弱的。
到了魏武侯時期,由於宰相位置空缺出來,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吳起當上宰相。但魏武侯卻任命了田文為宰相,這使得吳起相當不滿,最後吳起在與田文辯論後才心甘情願的將相位讓給田文。吳起在魏國原本是想長期待下去的,但是當時的宰相田文過世後,新的宰相公叔痤因為懼怕吳啟,使用了政治手段,將吳起趕出了魏國。於是吳起到了楚國,楚悼王因為仰慕吳起,於是拜吳起為令尹(楚國官制,位同宰相)實施變法,使得楚國成了南方的強國,整體實力並不亞於這時最強的魏國太多。
吳起死後的正面評價多為兵法上的實施、變法的實踐。在兵法上,吳起著作有吳子兵法,和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孫子兵法的創始者)並稱孫吳。而他與我們之後要提的商鞅在政治上是能相提並論的。
吳起的負面評價,我想很多人應該都知道的。為了功名,殺了許多嘲笑他的鄉里人;為了功名,不惜殺死自己的妻子換取將權;為了功名,甚至在母親過世的時候不去奔喪。這些無情的舉動使得後世的文人對於他的評價多是負面的。
說完了吳起,我們把眼光移到這個系列的主角—秦國吧。當魏國開始變法和改革兵制的時候,秦國內部數代君王交接上出了問題,使得國內相當的混亂,魏國便趁機攻打秦國,使得秦國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相當的貧弱,這個情況到了秦獻公即位後才有了改善,而且還在國內推行了ㄧ些改革,並開始對外用兵。
秦國這時候的矛頭,指向的就是攻佔秦國大片土地的魏國。在和魏國交戰的期間,秦國共取得洛陰、石門山、少梁三次重大的勝利。石門山戰役,是魏國崛起後少數吃下的大敗仗之一,秦國這場戰役中斬首六萬魏軍,震動了各諸侯。周王室(東周還沒滅亡,戰國時期沒有實權的天子)派人祝賀「稱公獻伯」,並賜予秦獻公有黼黻(註2)圖樣的服飾。之後的少梁之戰更是俘虜了魏國的宰相公叔痤,但可惜秦獻公在位時並未能收回被魏國攻占的河西之地便去世了。
雖然秦獻公在位時,國力有所恢復,並且還向魏國用兵,但秦國相較於山東(註3)的六國,秦國地處西隅,還是較為落後和貧窮的,但歷史的風向還吹向了秦國。在秦獻公過世後,使得秦國變得國富兵強的一代明君秦孝公繼位,打下了未來令人聞風喪膽的強秦的基礎。
秦孝公繼位之後,感嘆國貧兵弱,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註4),變向國內外發布了求賢令。只要能出計策,使秦國強大的人,便能有高官厚祿,加官封侯。
秦孝公求賢令全文:「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在求賢令發布後,秦國迎來了影響日後百年的名士—衛鞅。在經過深徹的變法後,秦國成了戰國七雄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也成了最有可能統一全中國的諸侯國,而秦國變法到底做了些什麼,請期待下一回—商鞅變法與作法自斃。
註1:魏武卒是吳起的軍事改革中的精選士兵。規定中能全副武裝、使用十二石(一石約為現代三十斤)強弓,身揹五十支箭、帶著戈和劍以及三日乾糧,在半日內跑百里(商周時期的一里為三百步,約是四百公尺)的人,便能入選。入選的人家中的人可以免除繇役和田宅租稅,所以能入選魏武卒在魏國是相當榮耀的事情。
註2:黼黻音同俯伏。是古代衣服上的黑白、黑青的紋路,和青銅器上的邊框較為相似,這種衣服多為官服或帝王穿的服飾。後來多用為衣服、器皿上的紋路、顏色以及形容文章的詞藻華美或人有文學天賦、才華洋溢。
註3:這裡的山東指的是秦國當時的界山郩山,古代的山東多指這座山,和近代所說的山東是不同的。
註4:這裡霸的意思是霸主也就是諸侯的領袖的意思,和現代的霸道有不同的意思。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