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食農教育找法源 擬由衛福部「國民營養促進法」訂食育基本方針

    發表時間: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5 年 01 月 19 日 in 食農教育 · 0 篇留言 · 閱讀人次:87

    本文摘要:為了讓孩子知道食物怎麼來,學者專家昨天在宜蘭召開「食農教育立法論壇」,衛福部、農委會、教育部、環保署都派出一級主管出席,為免立新法曠日費時,衛福部國健署擬直接在「國民營養促進法」草案,融入飲食相關論述,成為台灣食農教育的主要法源。國健署表示,草案正在研擬,希望今年立法院審理通過(攝影/林慧貞)

    俗語常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但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可能要轉過來了。為了讓孩子知道食物怎麼來,學者專家昨天在宜蘭召開「食農教育立法論壇」,衛福部、農委會、教育部、環保署都派出一級主管出席,為免立新法曠日費時,衛福部國健署擬直接在「國民營養促進法」草案,融入飲食相關論述,成為台灣食農教育的主要法源。國健署表示,草案正在研擬,希望今年立法院審理通過。

    食育法源分散,部會各行其是

    衛福部、農委會、教育部、環保署都派出一級主管出席「食農教育立法論壇」,圖中持麥克風者為「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清大社會所教授李丁讚

    網路流傳一則笑話,有老師問學生一隻雞有幾隻腳,學生回答四隻,因為超市賣的雞腿都是四隻腳。

    這則笑話突顯食品工業興起後,民眾和農作生產的代溝,近年台灣食安事件頻傳,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清大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等團體,去年6月組成「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簡稱食推盟),昨天和立委姚文智、田秋堇,以及宜蘭縣府合作舉辦論壇,雖是假日,仍吸引上百位民眾、公務人員參與,環保署署長魏國彥甚至親自出馬簡報。

    日本為了鼓勵民眾從小認識食物,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台灣的食農教育則散落在各個部會,例如教育部《學校衛生法》第16條規定,高中以下學校應開設營養教育課程,安排學生參與餐飲準備過程;第23條則規定團膳業者應優先採用在地優良農產品、40班以上須設置營養師等。

    2011年環保署創立的《環境教育法》,要求各部會依照環境教育綱領,制定相關政策,整體概念近似日本《食育基本法》,主要為宣示性法案,提供環教法源依據。

    農委會沒有直接訂定食育法,而是以計畫形式,辦理水田生態教育、營養午餐地產地銷、推廣米麵食等。
    各部會雖然都有沾到邊,但因中央沒有明確的法源依據,大多只能各行其是,甚至有學校配合有機營養午餐時,被老師、廚工嫌棄菜太醜、增加授課負擔等,凸顯出部會間的矛盾。

    擬由衛福部「國民營養法」訂食育基本方針

    竹教大文化環境與文化資源系教授張瑋琦

    去年竹教大文化環境與文化資源系教授張瑋琦,和「食推盟」成員參考各國法律,草擬台灣版「食育基本法」,除明確要求中央政府訂定「國家飲食教育計畫」,提供縣市鄉鎮推動食育的依據,另載明相關經費由食安基金提供,環境保護基金則支出5%。

    昨天上午各部會輪流報告現有食育業務,但新法如何立?該由哪個部會整合?仍沒有共識,田秋堇務實地說,現任立委只剩兩個會期的任期,修舊法需要3、4個會期,立新法更要花上好幾年,可能得先遷就各部會現有的相關法律,找出可以修改配合的部分。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正如火如荼推動的「國民營養促進法」草案,相較之下可能是個破口。 「國民營養促進法」草案第四章,採納食推盟的主張,要求相關主管機關,提出飲食教育基本方針,由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共同配合推動、採用在地農產品、高中以下學校每年參加4小時國民營養教育課程等。

    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

    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非傳染病的最主要致因是飲食、生活形態不當,因此「國民營養促進法」也參考日韓食育相關法規,不過此法只是提出法源依據,後續仍須回到各部會,研擬相關法規;目前正在加緊腳步,先送進行政院,希望今年通過立法院審查。

    張瑋琦認為,制定食育專門法仍是長期目標,不過現階段先盤點各部會法規,例如現有環教場合要求必須有專職解說員等,條件對小農農場太嚴苛,環保署可以考慮修改標準,或制定專門的食農環教場所認證等;教育部或許也可仿照英國,規定中小學畢業前必須學會做幾道菜。

    環保署長魏國彥也認同,食農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環,化肥、農藥有99%會流布到環境,不過是否額外制定農食的環教標準,必須好好研議,否則可能也有其他項目都得另訂認證標準。

    教育部主秘王俊權則表示,若確認國中小食農教育政策,將會全力配合各部會,培育種子教師。

    中央立法,地方政府也要配合

    「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清大社會所教授李丁讚(左),和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楊文全(右),針對地方政府提出可行的食育政策

    由於立法曠日費時,一向以環保家園為主打的宜蘭縣,早在去年就由衛生局提出《宜蘭縣飲食健康權自治條例》,明訂將食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開闢校園農場、採用在地食材等,宜蘭深溝國小、岳明國小、羅東高商、台南官田國小、花蓮東華大學等,則想辦法向政府提計劃,籌資募款,自辦食農教育。

    宜蘭農民團體「倆佰甲」發起人楊文全,一個月前才從農民身份,轉變為宜蘭縣農業處長,比較民間經驗和政府實務後,他認為,政府作為穩定社會的力量,調適社會變遷的速度不如民間是正常的,「這是民間領導政府的時代,」中央部會需要彼此協調,地方政府、民間可以找出自己能做的,先做了再說,「我以前在民間做事時就是這麼想了。」他不忘幽默補充。

    張瑋琦則表示,日本成功經驗顯示,政策推廣需要中央、中間官僚、地方互相配合,台灣許多地方已經有很棒的個案,但都是點狀零星分佈,甚至有民眾推動濕地保育,政府卻帶頭在濕地倒水泥的荒謬案例,因此除了中央的食育基本法,也非常需要縣市層級的推動計畫,才能系統性發展食育。

    食農教育應反映務農現實

    除了法令,撰寫食育書籍、同時種田的宜蘭農民陳怡如提醒,現在的食農教育似乎比較少提及農業的現實面,自己親手種黃豆後,發現人力投入根本和收成、收入不成正比,除了讓孩子知道泥土的芬芳,享受種田喜悅,應該也要適時讓孩子知道農民的辛苦。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黃淑德也附合,食農教育必須反映實際務農的狀況,而非只是美化自然農法,卻不想付出合理價格,把經濟問題丟給農民煩惱。

    深溝國小校長黃增川希望讓孩子體會農人「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攝影/林慧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