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受傷的茱麗葉,在眾人搶救下,躲過安樂死的命運,當馬兒不能再奔跑,發出噠噠聲響,會有什麼樣的下場?我們與馬兒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車來車往的板橋市區,突然出現了四匹駿馬,頓時讓街頭氣氛變得很不一樣。每天非假日的下午三點到五點,新北市政府騎警隊都會騎著馬,來到人潮眾多的新板特區執勤,民眾也樂於親近,提高警民互動,同時替新北市形象的觀光行銷加分。自古以來,馬兒載著人們狩獵、打仗,行走各地,在默契下完成任務。
機械發明逐漸取代馬匹的功能,騎馬轉變為休閒娛樂。許多宣傳活動都可以看到業者利用馬兒的高人氣,招攬顧客。溫馴的馬兒總是配合著人們的要求,卻很少人顧及馬兒的感受。
不過,在市區看到馬兒的機率畢竟是少數,很多人第一次跟馬的接觸,是在動物園,馬兒又大又黑的眼睛、長長的睫毛、個性好奇、喜歡與人互動,可愛模樣深受遊客歡迎。個頭嬌小的迷你馬,更是動物園裡的明星物種。
不見客的日子,馬兒們在後場放牧、曬太陽,高興時滾個沙浴,偶爾能盡情奔馳,對喜歡運動的馬來說,是件爽快的事。這些數千年來就被人類馴養的馬兒,世代傳承下來,已經很習慣有人類作伴。
想要給馬舒適的照養環境,必須要有通風明亮的馬廄,還要有新鮮草糧供應,以及充足的活動空間,這些都不是一般家庭所能給予,所以大部分的馬主都寄養在馬場。不過想要讓馬信任你,跟馬的互動還是得自己來。
不管是漫步、快步、跳躍障礙,每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都是人與馬長久互動的結果。人與馬之間的關係很奇特,像是寵物,又像夥伴,更像家人。一匹進口馬動輒上百萬,也有人把擁有名馬當成彰顯身分地位的代表,但對馬來說,能不能得到好的對待,才是最重要的。
馬術在國際上是高級社交活動也是重要運動賽事,民國6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馬術協會,讓台灣藉著馬術比賽走上國際舞台,也帶動馬術運動的普及。這十年間,各地私人馬場不斷興盛,越來越多人把馬術運動當成健身的一種方式。
從事馬術運動的人口增加,馬術教練黃世昌更積極地,想把如何正確對待馬的觀念傳遞出去。他認為草食動物的馬,先天對於保護自己就有本能,知道一旦受傷就失去生存的機會,因此遇到馬不願意做某些動作時,代表馬意識到現在的狀態是有危險的,不該強迫馬兒去做,要先了解馬的心理,才能減少彼此受傷的機會。
相較於牛、羊等家畜,早期專門醫馬的獸醫很少,直到這幾年馬術活動風行,醫療技術和設備才有增加,但還是不夠完善,現在的養馬環境還是把注意力放在前端照顧,透過小心呵護來避免馬兒受傷。
如果馬兒受傷嚴重必須開刀,首先面對的就是高額手術費用,再來是後續的長期照顧,這些都得花費大量的時間與成本,還不知道是否能夠完全癒合。太多的未知數讓馬主卻步,當馬兒受傷情況嚴重到無法走動,多半都被宣判死刑。
正準備運往新家的茱麗葉,放牧時被其他馬兒踢傷,原本要被安樂死,卻意外有了新生活。馬的平均壽命25歲,15歲的茱麗葉正值壯年,過去是私人擁有。歷經了兩任主人,第三任主人將茱麗葉寄養在何教練的馬場,被踢傷後,茱麗葉的傷勢一直無法久站,長期躺臥甚至已經有褥瘡產生,讓馬主與何教練決定要按照往例處死。
長期在新竹紀錄文史的古少騏,得知馬兒受傷就要被處死的消息後,展開搶救。她急忙在網路上發文,找尋安置地方,這才發現收容大型動物的場地很少,好不容易才找到在新竹經營水牛學校的李春信。
找到場地後還欠錢、欠人,古少騏在網路發起募款、募糧草、徵志工,不少人受到他們的愛心感召前來,有人要設計給馬專用的助行器,也有專業獸醫前來義診。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茱麗葉最好的方式,大家都在摸索,但也都不願意放任生命的消逝。在茱麗葉的圍欄旁,眾人寫下滿滿的祝福,大家都期待茱麗葉的馬蹄,可以盡情徜徉在自然田野。
隨著騎馬運動的盛行,每年大約有一百匹馬,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當台灣馬兒越來越多,也該替牠們建立完善的救傷制度及照養系統,重新界定人馬和諧的心關係,不要讓達達的馬蹄聲,再度傳來悲傷的故事...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達達的馬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