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芬瑩 2015年01月10日 13:051945 點擊數
美國加州新生效法規,要求蛋農保障下蛋母雞,擁有足夠的空間,能夠轉身、躺下、站立與伸展四肢,盡可能讓牠們保有天然活動習性。雞農若拒絕人道飼養,就需面對刑責與罰款。新法讓動保人士歡呼,但我們多少也懷疑,雞真的有快樂、痛苦的情緒嗎?科學研究又怎麼說?
子非雞,安知雞之樂?
過去15年動物學家對禽鳥的研究,足以推翻我們過去對家禽的認識。科學證據充分顯示,禽鳥擁有類似人類的認知、思考與溝通能力;家禽與野禽的行為特性,其實仍然高度近似,家禽不會比較麻木頓感。
至於雞的情緒,科學研究又怎麼說?有的研究相信,雞的感知思考能力不輸幼童,也有科學家主張,根本觀察不出雞的情緒波動。有4個有趣研究值得參考,茲簡單介紹如下:
1. 母雞能感知小雞的壓力
英國科學家研究雞否能感知同類情緒變化,選擇觀察母雞與小雞互動時的生理變化。科學家對小雞噴氣(air puff)讓小雞感到緊迫,同時觀察母雞的生理與行為,發現雞媽媽出現明顯反應,包括心跳加速、眼周溫度下降、變得躁動、不太梳理羽毛,對小雞出聲(說話?)的頻率增加,類似文獻中其他動物的情緒反應。
研究員艾格博士(Joanne L. Edgar)肯定說:「成年母禽至少擁有一種同理(Empathy)能力,她們能分享同類情緒,也會被影響。」推估養雞場裡擁擠、不舒服的環境,也會造成負面情緒的蔓延。
加拿大科學家在家禽庇護所(The Sanctuary)觀察鷄與火雞的社交互動,那些受虐雞隻能夠快速認識不同人類、鴨子等非同類動物的聲音、知道自己叫甚麼名字、能夠專心聆聽、清楚知道人類的溝通指示。
雖然鷄隻對於外來情緒變化,其理解有其限度,但是呈現清楚喜好,好朋友會相互作伴、梳理對方羽毛,好朋友死亡後也會表達深切的思念,像是徘徊逝者生前停留地點等等。
紐西蘭人與動物關係學(Anthrozoology,Human-animal)教授帕特絲(Annie Potts)介紹紐西蘭野生、與家庭飼養禽類的專書,從自然生態觀察、歷史文化層面,詳細解說家禽生態習性。其中一章,從過去好幾個世紀的西方文獻,整理出人們與家禽的互動。
各類文字紀錄清楚刻劃著雞的智慧個性、複雜知覺、敏感性情、社交能力,牠們也從玩樂中得到極大滿足感,這些禽鳥的情感層面,遠超過目前科學研究範圍。像是18世紀自然歷史學家懷特(Gilbert White)曾經紀錄過,孤單母雞與馬兒相互作伴的情誼:
「母雞輕輕摩蹭馬腿的時後,會發出滿意咕咕聲,馬兒也滿意地低下頭,同時小心移動不要踩傷朋友。」
4. 亦有研究看不出鷄的同理心
有意思的是,前面研究母雞親子互動的同一批英國科學家,後來以相同方法,研究觀察鷄跟(非親子關係的)其他雞隻互動,卻觀察不出任何生理與行為變化,2次相關實驗的生理變化,僅限於非侵入性測量方式。
科學家以不同方式噴射,對實驗組雞隻噴氣,發現其他同類並沒有明顯的生理與行為反應。結論是成年鷄對於同類,不具情緒感知能力。
關於香雞排….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實
多數台灣人都吃夜市賣的酥炸香雞排、小七茶葉蛋,但對於雞肉、雞蛋這種隨手可得的食材、以及同住台灣的1億肉雞與蛋雞,卻不見得真的熟悉。除了上述情緒研究,你知道嗎…
^ 雞每分鐘心跳280到315下;
^ 牠能辨別30種以上的叫聲;
^ 小雞還沒孵化,就能穿透蛋殼跟母鷄溝通;
^ 暴龍(Tyrannosaurus rex)血緣最近、現今依然存活的動物就是雞;
^ 母雞能每天下1顆蛋,每年能生265顆蛋,心情好的雞生得更多;
^ 每隻雞一輩子產生的便便,若用來發電,能使100瓦燈泡亮5個小時……
這些研究是否吻合各位對於鷄、鴨、鵝、鵪鶉等鳥禽的認識呢?如果讀者有個人親身經驗,歡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