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全民造林20年 誕生第一張符合FSC國際森林管理證書 環團:林地應分級管理

    發表時間: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5 年 01 月 08 日 in 綠生活.旅遊.國際通信 · 0 篇留言 · 閱讀人次:201

    本文摘要:為了確保森林砍伐符合環境、生態、水土保持等,許多國家都引入森林認證系統,前天台灣終於誕生第一張FSC國際森林管理證書,得主是造林超過40年的正昌製材公司,正逢農委會推動「全民造林」20年,林試所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台灣林業和國際森林接軌,引入FSC認證(攝影/林慧貞)

    為了確保森林砍伐符合環境、生態、水土保持等,許多國家都引入森林認證系統,前天台灣終於誕生第一張FSC國際森林管理證書,得主是造林超過40年的正昌製材公司,正逢農委會推動「全民造林」20年,林試所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台灣林業和國際森林接軌,引入FSC認證。

    長期關注台灣林業發展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對此樂觀其成,但也強調,許多造林區的樹木已經成熟,農委會必須將林地分級管理,哪些造林區的樹木可以砍伐,若砍掉有水土保持疑慮,應該給予補貼,要求地主留下樹木。

    FSC認證,確保原住民、勞工權益

    鄭昌製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兆清(左),接下台灣第一張FSC認證書(攝影/林慧貞)

    FSC全名為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TM, FSCTM),根據FSC台灣推廣單位資料,1960年到1990年,全球的熱帶雨林減少五分之一,每分鐘消失22公頃,許多歐盟國家為確保木材及相關製品來源,符合環境永續,近年引進森林認證,成立於1994年的FSC,便是全球兩大國際認證系統之一。

    去年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和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輔導新竹的正昌製材有限公司200公頃人造林,接受FSC認證,11月審查通過,前天FSC特地派員來台授證。

    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表示,FSC是由環保團體、林木公司、原住民代表、驗證公司聯合成立,包括全球知名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兼顧環境、產業、地方社區等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得到大多數非政府組織及零售商的支持。

    FSC的認證涵蓋10個原則,除必須符合環境永續、水土保持、不應將原始林變為人工林,還納入男女勞工同工同酬、原住民參與、回饋社區等,要求和周遭環境和諧相處。

    正昌製材有限公司40多年前便承租竹東國有林地,配合農委會造林,主要種植福杉、柳杉等針葉樹。董事長梁兆清說,FSC的認證非常嚴格,但公司一點都不怕被檢視,早就有相關環保,看到一個寶特瓶罰一萬,「連來稽查的人都要把便當盒帶回去」,目前種的數量已經超過10萬立方公尺,每公頃超過3千棵,未來還要繼續種下去。

    雖然開心接過認證,但梁兆清也當著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林試所所長黃裕星的面前吐苦水,希望政府能多多輔導銷售平台,不要只有發一張證書,目前台灣九成木材依賴進口,政府工程應優先使用國產林木。

    作業現場檢視與作業人員訪談也是重要稽核項目。驗證稽核項目繁多,對國內小規模森林經營者是項挑戰,需仰賴專家輔導協助(圖片提供/農委會林試所)

    媒合市場和林農,林務局可望設交易平台

    通過驗證的林地,意謂森林經營者以負責任態度執行森林經營實務,符合環境、社會與經濟相互平衡的永續經營目標(圖說、圖片提供/林試所)

    梁兆清的一席話正是許多林農的心聲,台灣20年前推動禁伐政策,但需求量不減,一年要使用600~900萬立方公尺,99.5%從國外進口,可填滿一條雪山隧道;與此同時,農委會在1996年推廣「全民造林」,20年補助53萬,最近已陸續到期,當時種的樹木也將屆成熟,許多林農卻不知下一步該往何處去。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坦誠,許多林農反映,不知道成熟的樹木該往何處銷,但市場並非沒需求,「高雄的傢俱廠想找國產的桃花心木,但台中的林農卻說不知道賣給誰」,顯見產銷沒有搭配好,將來打算建立一個林木交易資訊平台,媒合市場和生產者。

    不過由於台灣林木規模小,他建議走客製化、精緻化路線,例如特殊裝潢、文創商品,但要求政府全面用綠色採購可能還有困難,因為目前產量仍不夠,希望讓業者先認識台灣林木,知道哪裡可以買到,等產銷全部成熟後,再來談綠色採購較有可能成功。

    造林政策到期,環團呼籲砍樹需評估區位

    對於國內到底要不要發展林業,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炯錫認為,生態保育不是完全不能用林木,「現在造林40萬公頃,放在那邊也不是辦法」,重點是如何用,現在全世界都在找答案,引進認證就是一個可行辦法。

    李允中說,現在雖然先引進FSC認證,但希望未來能建立本土的人工林認證制度,引進FSC中原住民參與、水土保持等概念。對於已經成熟的人工林,分級分區的概念要更精細一點,調查哪些區域是容易崩塌的地方,盡量留樹,哪些區域可以砍。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樂見台灣推動FSC認證,但希望相關的資訊更透明公開,例如FSC有沒有考量環境敏感區、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外界才能判斷,此認證是否真的符合台灣區位特性。

    至於已成熟的林木如何處理,李根政表示,必須考量區位,若屬於環境敏感、水土保持重要的區域,農委會評估不適合砍,就必須補償地主,留下樹木,若允許砍樹,那就要申請審核,評估如何砍、對下游的影響等等。

    指出,農委會造林政策,至始至終的問題都是資訊不公開,例如以前很多地主為了領獎金,把成熟的樹木砍掉,改種小樹,農委會卻拿不出造林政策前的林相資料,根本無從得知哪裡是真正退耕還林,哪裡是砍大樹種小樹,未來若要繼續推動造林,必須拿出更嚴謹的數據,評估台灣哪些地方適合造林。

    鄭昌製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兆清(中間手拿證書者),接下台灣第一張FSC認證書(攝影/林慧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