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 2015/01/02 發表於 • 國際 • 圖片
中國東海是長江出海口以南、中國大陸以東的大片海域,曾是全球四大漁場之一。過去幾個月走訪沿岸的福建及浙江,發現漁民面臨相同的困境:東海已近乎無魚可捕。1994年以來,中國海洋漁業捕撈量一直高居世界首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佈的報告,2012年中國海洋捕撈量居全球第一,是第二位印尼的2.5倍之多,約佔全球捕撈量17.4%。
漁民朝向遠洋捕魚,是近海漁業資源枯竭下無奈的選擇。中國沿海環境污染、圍海造地,迫使中國漁民不得不改行。如何有效保護、利用海岸線,是中國在發展海洋經濟同時必須解決的課題。
與您分享漁民的真實故事,以及更勝千言萬語的攝影作品。
地點:浙江寧波石浦港
浙江石浦是中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是個有 600 多年歷史的漁港古城,歷來是東海主要漁貨交易市場。9 月中,經過三個月的休漁期,上千艘漁船爭相出海捕魚。「東海潮湧,千帆競發,漁民喜迎開漁……」當天媒體普遍以喜慶的標題配合這個壯觀的畫面。可是,半個月後,首批漁船回港,只見漁民失望的臉龐。東海的海岸線早已不堪負荷,過度捕撈、超標排污、圍海養殖、沿海工業,豐饒的大海已漸漸敗落。
終於見到滿滿一網魚把前甲板都堆滿的情景,漁工頓時充滿幹勁:「帶魚、馬鮫、大紅蝦、小黃魚、烏賊……」漁工努力地在漁獲中揀出有價值的經濟魚類,但其中大半都不到兩公分長。負責甲板工作的大副,在海上討生活已經超過20年,他說:「十年前,這些魚我們都是不要的,那時候作業的漁網網孔比較大,這些魚也不會被拉上來。但現在,飼料魚成了重要收入。」
地點:福建東山.南嶼
每年春節過後到中秋之間,每天傍晚,老漁民都會來到海邊,用福建沿海一帶傳承許久的「拉山網」方式捕魚。這種方式全靠人力:「年輕時,拉山網可以養家。現在不行了。魚少,最多只能算貼補家用,或者索性當鍛鍊身體吧。」老人的話語滿是無奈滄桑。
拉網中,每個人相隔約三、五步的距離,左右錯落分開,遠看就像生長於纜繩之上的枝幹。老漁民的身體向後傾斜,艱難地倒退而走,走到隊尾的人每走一段便要換到人群的最前面拉網,如此反覆。撒入大海的漁網受海潮的阻力和進魚的重量,變得很沉,老人家拉網如縴夫拉船一般吃力。
隨著老人後退的腳步,漁網逐漸露出水面,周圍的看客騷動起來。68 歲的陳老闆只用 5 分鐘就整理完漁獲,第一網還填不滿筐底。 晚上 11 點,最後一網魚拉上來,陳老闆趕緊用冰塊把魚包好,騎上電動車準備送去市場:「除去第二網的一條大魚被一名看客當場 150 元買走外,那些小魚都只能當飼料加工用,一塊錢一斤。今天賺到的錢,粗算下來,20 個人分,每人不到 15 塊錢。」陳老闆匆匆地說。南嶼位於福建東山東南部,在門前沙灘的海灣裡,曾經每天都有30多條拉網作業的船隻,如今,海裡無魚,只剩下 20 多個老人和一條小木船的形影。
改變近海生態,讓海岸線不堪負荷的因素有很多,掠奪式的過度捕撈無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圍海養殖、圍海工業,還有通向大海的河流超標污染排放。在福建漳州,大片的工業園區圍海而建,沙灘和海岸線上搭建著養殖場,一眼望去,延綿長達數十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