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為什麼現代年輕人不喜歡看醫生,有鍵盤醫生就夠了嗎?

    發表時間:
    爆橘 ]
    於 2014-12-30 19:02:27 發布
    Tags :健康

    縱觀整個人口統計學,年輕人一代(也就是所謂的千禧世代)都扮演著一個不願與醫療系統有任何瓜葛的角色。這其實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這其中包括他們自己以及朋友、家人的消極經歷;最近由於平價醫療法案(ACA)導致的醫療系統的一些變化;對於相關機構缺乏信任,比如政府、保險公司和大型製藥公司;以及醫療費用費用和覆蓋範圍的不確定性。由此,他們選擇從各種渠道來獲得醫療以及相關建議,相比上一代人,他們對於醫療健康有一個更為豐富的理解。

    • 醫生能不見則不見

    行業變革和個人經歷都導致千禧一代與傳統醫療系統少有瓜葛。當出現一些並不是特別嚴重的健康問題的時候,醫生並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事實上,對許多人來說,去看醫生通常是他們最後才會選擇的辦法。比如,僅有 55% 的千禧一代表示如果他們的脖子上出現腫塊他們會選擇第一時間去看醫生,而有 38% 的人會選擇觀望病情再作出選擇。與之相對的是,73% 的非千禧一代都會選擇立刻去看醫生。在中國其實也有類似的狀況,動脈網了解到中國醫師協會曾有一項調查顯示,都市人群若感到身體不適時,只有 4.8% 會選擇去醫院看病,而佔 95.2% 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去醫院。

    漫長的排隊等待、擔心無法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害怕聽到不好的診斷結果等都是人們不願去醫院的原因。對許多人來說,醫生並不是醫療信息和健康建議的主要來源,而是他們醫療過程中的最後選擇。

    但這並不是說千禧一代在尋求一種和上一代不一樣的醫患關係。實際上,不管是千禧一代和非千禧一代,都有對於自己的醫療服務提供者是需要更為私人化(54%)還是更為專業化(46%)的爭論。而在最後的緊要關頭,不管是不是千禧一代,醫生仍然是最受信任的醫療信息來源,75% 的千禧一代表示他們對於來自醫生的醫療建議是十分信任的。

    他們尊重醫生的專業教育和豐富經驗,他們也曾親眼目睹專業醫療人士的英勇和努力,只是他們並不把醫生當作唯一可以獲取幫助的對象。

    • 年輕人自己當鍵盤醫生,上網找病因

    正如經濟衰退導致消費者不再信任有關機構,並只相信自己和周邊的人,平價醫療法案(ACA),醫療消費的增加以及普遍存在的可以實現自我幫助的渠道都讓千禧一代可以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能夠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當發生不太緊急的健康問題的時候,千禧一代如果不急著去看醫生,那麼他們會怎麼辦呢?他們通常會首先查找網路(畢竟這在任何時候都很方便)來了解狀況,蒐集信息,並做初步的診斷。然後他們會把情況告訴了解自己病史,或者熟悉相關病症的家人,或者醫療系統的朋友。如果問題還沒解決或者病情惡化了,他們才會去看醫生。

    • 在醫療系統之外尋求幫助

    雖然如果有必要,他們還是非常認同醫院,但千禧一代還是會從傳統渠道之外的其他專業渠道尋求醫療幫助和相關建議:比如針灸醫生、草藥醫生、藥店醫生、私人醫生等。僅有 56% 的千禧一代在過去的一年中有去過醫院,而非千禧一代則達到了 74%。相反,千禧一代其實有非常多的醫療選擇,比如緊急診所和藥店。事實上,贊同(31%)診所和醫院服務一樣好的人和反對(33%)的人比例是差不多的。即使千禧一代最終還是去了醫院,相比於非千禧一代,在去醫院之前他們還是更喜歡進行自我診斷(28%)或者進行家庭治療(36%)。差不多 1/4 的千禧一代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曾從家人或朋友那裡獲取過醫療建議(與之相比非千禧一代則只有 15%),而有 53% 的人認為這些建議是可信的。

    • 年輕人對於病症相關訊息都要先查清楚再說

    正如精明的千禧一代在他們的數字生活中學會瞭如何蒐集整理大量的信息一樣,他們也會在線上線下對來源於各種渠道的信息進行研究對比,以便於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他們也知道家庭用藥是有風險的,他們所獲得的信息也並不總是那麼可信,而當他們覺得需要的時候,他們仍然會選擇尋求專業的幫助。

    也有許多千禧一代做大量的研究並不是因為拖延著不去看醫生,而是因為去醫院之前自己先做好相關準備,比如進行自我診斷、家庭治療、價格比較、或者對醫院進行了解。掌握瞭如此多的信息讓千禧一代,特別是那些對信息有特殊渴求的千禧一代感到放鬆和胸有成竹,即使受到質疑也能淡定自若。千禧一代並不把自我幫助僅僅看作一種可選的方式,他們更把這看作是對傳統醫療的一種必要的補充。

    • 看病前,先上網找醫院評價

    隨著千禧一代在網上了解到的知識越來越多,他們也會從其他消費者的醫療經驗中獲取信息。同行評議確實能夠對千禧一代的醫療消費選擇起到較大的影響。接近 1/4 的人(23%)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曾經在網上查看過關於醫療服務提供者以及醫院的評價,相比之下非千禧一代這個比例只有 15%。

    千禧一代也會通過各種網絡社區互相交流各自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相比於上一代,他們對此有特別的興趣,對於在網絡社區中獲得的信息他們也比較認同:有 28% 的千禧一代表示他們相信線上社區中的信息,而非千禧一代則只有 19%(而且 30% 的人明確的表示不信任)。

    醫療和健身社區可以讓千禧一代追踪自己的飲食和鍛煉情況,分享他們的現狀和目標,總結各自的經驗,互相鼓勵。

    在特定的社區中,病人和醫護人員都可以找到與自己有共同擔憂的人,分享各自面臨的困難和抉擇,也可以得到關於治療、副作用、專家選擇以及治療費用方面的建議,而這些幫助在其他地方是很難獲得的,尤其是對於那些處理自己不熟悉的問題或者平時的生活遠離人群的人來說。有關醫療健康的門戶網站的增加也讓人們可以更好的在線分享疾病症狀和治療體驗等內容。

    • 年輕人:養生從工作、生活平衡開始

    千禧一代不僅僅只是對醫療生態系統有更為廣泛的認識,實際上,他們首先對於健康的定義以及如何保持健康有了一個更為寬泛的理解。與老一輩消費者不同的是,千禧一代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況有著更為整體的考慮,這也反映出了這一代人所特有的價值觀。

    接近一半(49%)的千禧一代把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看作是健康的重要部分,並認為這比進行定期的牙科檢查、身體鍛煉以及醫療保險更為重要。55% 的人認為健康的心理能夠帶來健康的身體,而不是其他的方式。

    超過 1/4 的千禧一代認為有機、自然、無毒的產品對於健康也十分重要,許多人甚至把它當作傳統藥品之外的一項選擇。對許多企業來說,這都是超越傳統健康領域的一個重要機會。

    正如他們學會了經濟上的獨立和生活的低碳,千禧一代也逐漸了解了放鬆和心理健康對於保持長期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考慮到千禧一代可能是史上壓力最大的一代人,他們可能會更加不願意把技術、冥想、按摩以及談話療法作為保持自己健康的辦法。

    • 科技進駐健康產業

    從電話醫生到電子病歷再到醫療門戶網站,對各個年齡層的人來說,科技在他們保持健康的過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穿戴式傳感器和移動醫療 APP 也越來越多的進入到了千禧一代的生活中。

    在我們的研究中,超過 1/4(27%)的人在過去的一年中有使用過健康或者健身 APP,而 8% 的人則使用過可穿戴設備,這兩項比例都明顯高於老一代人。這些科技可以讓他們追踪、記錄、分享自己的飲食、鍛煉以及身體數據。用戶也說最主要的好處是可以增加激勵,進行提醒。

    常成年人都會用不同方式來利用技術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對他們來說,使用在線醫療可以很好的方便生活:比如申請保險索賠、預約診斷、訪問醫療記錄、檢查診斷結果、研究藥物極其副作用。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千禧一代都認為科技進步對他們的健康是件好事。大約 1/4 的人認為遠離科技才能夠保持身體健康,與之相比非千禧一代則只有 16% 持這種態度。

    並且有許多的人表示對持續的追踪和檢測感到疲憊。年輕人可能會對產品和應用有親密感,但從根本上說它們只是工具,它們並不能對你的健康負責。

    其他的千禧一代則在思考技術進步對我們社會更為深遠的影響,比如讓人類越來越懶惰,越來越肥胖,越來越容易生病等等。所有的這些健康科技革新都僅僅是對不健康科技在第一時間的彌補。正如曾經有人對眾多的健康設備、APP 以及相關技術這樣描述:我想說,這些東西並不能夠改變我已經習慣的安靜生活,這些東西給我的健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好也不能改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