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台灣慈善指數排名47又如何?樂善好施的本意不是比較

    發表時間:
    水(台語) 2014/12/15 發表於 • 社會

    「德國連前20名都沒有。」O沮喪地跟我說。

    O來自法蘭克福,在仰光開拓AIESEC緬甸分會。一天早上正在刷牙時,O提高音量向在流理台前的我說,他讀到〈世界樂善好施國家排行 緬甸美國並列第一〉的新聞,依稀記得出發前有看到,只是當時為了趕飛機便未詳讀全文。

    (相關新聞:世界慈善捐贈指數 美國、緬甸最樂善好施

    「怎麼會呢?印象中德國人很好啊。」

    「或許捐款總額不少,但會捐款的人口比例低吧。其實很多德國人都只顧自己,希望自己有錢,喜歡比車比房,看到別人的車、房高級,還會抱怨自己窮。」O解釋時,語氣略顯無奈,又參雜著不以為然。

    這下我也好奇台灣排在哪裡了。

    這項「世界慈善捐贈指數」(World Giving Index)由美國慈善援助基金會(CAF America)透過蓋洛普公司(Gallup)調查全球135國家中超過13萬人樂捐行為(Giving Behavior),三大指標為「捐錢給慈善機構」、「擔任志工」以及「幫助陌生人」,各國排名則依照受訪者中該國有達到三大指標的比例,重點在有無該行為,而非累積的金錢、時數或次數總額。

    美國是唯一三項指標皆在全球前十名內的國家,尤其「幫助陌生人」這項是世界第一,15歲以上的人口有79%都幫助過陌生人。總分並列第一的緬甸則是有91%十五歲以上人口有捐錢,在該項脫穎而出,名列全球第一,而「擔任志工」人數也高居全球第二。

    新聞中簡略提到幾點造成此排名的可能原因,「世界慈善捐贈指數」的網頁也有完整報告供下載閱讀。有趣的是,富裕國家未必樂善好施,前20名中只有5個來自G20(全球最大經濟體)。

    緬甸的三項指標中,「幫助陌生人」一項較不突出,只有49%。但在緬甸旅行的過程中,我遇到的幫助遠大於這個數字。

    和O找某家印度餐廳遍尋不著,穿著龍基的雅利安大叔遠遠看到我們便大力揮手,問我們在找甚麼,並告訴我們在下一條巷子;蒲甘的瑞山都佛塔塔底,一位擺攤的婦女主動教我們幾句基本的緬文,原本以為她會接著叫我們買東西,但她只是單純地笑著說謝謝、再見;10小時的長途巴士,在休息站用餐時,餐廳的老闆娘英文不太流利,隔壁桌的年輕男子幫我翻譯,並跟我說有需要隨時叫他;從仰光巴士站搭計程車回O家路上,後座共乘的正妹幫我向司機指路,下車時她和司機一起笑著說掰掰。

    排名地圖中,一個圈圈中心寫著「台灣」和「47」。反射性地查了日本(90)、韓國(60)、中國(128),但無法感到自豪,因為鄰近的馬來西亞(7)、印尼(13)、泰國(21)、菲律賓(30)都在前頭。使勁叫「從小被迫養成的比較心理與排名主義」退下,想了一下覺得,指數、統計都只是參考,行為的背後,還有動機。

    國中時我們班透過世界展望會認養了一位小孩,每週(或每月)會有某個股長跟大家收10元,再統一寄給世展會。記得有次收到小孩寄來的信,全班同學圍著一張桌子你擠我我擠你地搶著讀,那時班上同學都好單純可愛,幫助人的心也是。但畢業後我再也沒關心過那孩子,連他是哪國人都忘了,現在想起好慚愧,是不是我的愛心也「服從多數決」。

    上次擔任志工是高三寒假,在醫院服務了數十小時,雖然服務期間真心懇切,但說穿了還不是為了美化備審資料,為了升學。當十年的導護媽媽和做10小時的義工在這項指數中無差別,但兩者從裡到外都很不一樣啊。

    幫助陌生人似乎是我較能發自內心且持續付出的一項,公車上有人背包拉鍊沒拉,就拍他提醒一下;看到女孩在捷運站出口奮力叫賣愛心餅乾,路過便利商店買個喉糖給她;機場巴士售票處前有外國人問路,就陪他們坐國光到市區走到飯店,順便建議後續幾天的行程。

    就算德國沒進前20名,我也不因此產生負面印象;即使台灣在東亞名列前茅,我也不因此感到驕傲。

    樂善好施的本意不是比較。

    全文獲作者授權轉載,文章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