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教部公布 50人以下小校開放公辦民營 教育界:是轉機或災難?

    發表時間:

    文/ 上下游記者楊鎮宇 on 2014 年 12 月 15 日 in 愛地方 · 0 篇留言 · 閱讀人次:瀏覽人次: 7,194

    本文摘要:面臨少子化的小校裁撤危機,教部公布「小校公辦民營計畫」,把教育開放給民間經營。成功帶領小校轉型的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認為,偏鄉小校的確需要轉型,但未必要公辦民營,公辦公營也可以做課程活化,例如學校結合社區,發展在地產業課程,活絡社區產業,有了工作機會,年輕人才願意留下(圖:陳清圳帶領學生做自然觀察。圖片提供/陳清圳)

    面對少子化危機,教育部近日公布「小校OT公辦民營」((Operation Transfer))計畫,五十人以下的小校將開放公辦民營,預計一○四學年度實施。對於這項政策,全國教師工會政策部主任羅德水認為,少子化對偏鄉影響甚大,但貿然推動五十人以下小校公辦民營,教育走向商品化,「可能是場災難」。帶領雲林縣華南國小從廢校邊緣成功轉型的校長陳清圳則說,公辦民營學校需面臨定位、財源、新舊文化等挑戰,否則很容易失敗,他認為偏鄉廢校危機的解決關鍵在於社區產業。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學生人數低於五十人的學校有四百三十二所國小、十八所國中。教育部長吳思華近日公布「小校OT公辦民營」計畫,五十人以下的小校將開放公辦民營,維持既有的經費、人事員額,學費比照公立學校,但校務委由非營利法人經營,特許期約三到十二年,可發展特色課程,未來新聘教師也更彈性。

    貿然推動公辦民營 對小校與偏鄉可能是場災難

    雲林縣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政策部主任羅德水認為,少子化造成很多小校面臨裁撤危機是事實,但教育部推小校公辦民營的計畫,「看到問題了,卻提出錯的解方」。

    羅德水憂心地說,少子化、人口流失對偏鄉影響甚大,如同從根本掏空農漁村,許多偏鄉的中小學都是社區居民的活動據點,一旦廢校影響的不只教育,社區的凝聚力也將減弱,不過面對小校裁撤危機,「公辦民營並非萬靈丹,若小校公辦民營後經營團隊資金不足,反而影響師生權益。」

    羅德水指出,辦教育不能眼不見為淨,不論小校裁併或委外經營,都是把教育的公共責任往外推,中小學是國民教育,需要國家投入公共資源,「不應貿然推行小校公辦民營,就算要做也應是小規模地做,而不是五十人以下小校全部公辦民營,這可能是場災難,真的要很謹慎,不能只從營利、管理的角度來看。」

    對於小校經營的困境,雲林縣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體會深刻。二○○六年他接任校長時,華南國小只有二十三個學生,被列為雲林縣小校裁併的首波名單,不過在他帶領下,推動課程改革,帶學生走入社區,結合在地的咖啡產業,發展咖啡課程,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去年陳清圳還兼任公辦公營的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繼續在體制內推動教育創新。

    對於教育部規劃的五十人以下小校推公辦民營政策,陳清圳持肯定態度,不過他也直言,「面臨到長期的校務經營問題,台灣究竟有多少基金會、民間團體願意投入?而且若沒有清楚的學校定位與一定財力,公辦民營的失敗率恐怕會很高。」

    陳清圳指出,小校公辦民營可能面臨三項挑戰:

    一、學校定位與課程:

    公辦民營的學校目前在台灣並不多,主要為宜蘭的人文中小學與華德福學校,這兩所學校都發展多年,有自己的學校定位。

    陳清圳認為公辦民營需要確立學校的定位與願景,之後的資源挹注才能幫助學校發展,也才能吸引學生來就讀。既然是公辦民營學校,自然與既有的教育科層制不同,必須重新檢視,如何運用審定版本的教科書?或者是,如果要採取體制外的教學方式,有沒有適合的師資?體制內的教師能否接受?體制外的教師有沒有教學經驗?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二、經營團隊的財力:

    公辦民營的學校若未能吸引更多學生就讀,經營團隊是否足夠支付教師的薪資。陳清圳說,公辦民營能否負擔百分百的人事費用,或者是與公部門協調人事費用負擔的比例,這些都是經營學校時不可迴避的經費問題。

    以教師待遇來說,長年不調薪的學校,教師留任意願不高,造成教師流動頻繁。陳清圳認為,五十人以下小校有四百多所,要來經營公辦民營的團隊,必須要先思考有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源。

    三、新舊文化的互動:

    陳清圳以他服務的華南國小與樟湖生態中小學為例,兩校都有本地生與外來生的互動問題,以及原有教師與新加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溝通問題。

    每所學校都有既有的文化,若教育部推動五十人以下小校公辦民營,原有的學生是移到其他學區,還是繼續就讀?學制、課程若大幅改變,原有的家長能夠接受嗎?陳清圳說公辦民營學校免不了要面對新舊文化的衝突問題。

    與其公辦民營 不如先活絡社區產業

    古坑華南國小結合教育與地方咖啡產業(攝影/汪文豪)

    面臨少子化的小校裁撤危機,公辦民營不一定是最佳解方,目前正努力做小校轉型的小校,也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接受不同的文化刺激,但陳清圳認為,「若學生人數無法提升,學校轉型轉到最後,還是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要有覺悟啦,不做改變學校就一定會倒閉。」陳清圳認為偏鄉小校一定要轉型,但是不一定要公辦民營,公辦公營也可以做課程活化,例如學校結合社區,發展在地產業課程,活絡社區產業,有了工作機會,年輕人才願意留下。

    陳清圳在華南國小結合在地社區發展咖啡課程多年,認為農業生產者的產銷過程「非扁平化不可」,否則生產者不容易賺到錢。他認為小校可以發展在地產業相關課程,之後讓社區熟悉這套課程,吸引遊客、消費者來,以此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

    相對於教育部以公辦民營解決小校經營問題的積極態勢,努力結合社區力量推動教育創新的陳清圳則顯得謹慎:「短期內要快速增加偏鄉社區人口是很困難的事,我覺得先從城鄉翻轉開始,活絡社區產業,十年後再開始談有沒有青年返鄉,偏鄉小校會不會被裁併。」

    新聞小辭典:公辦民營學校

    是指政府出資設立,再委由民間經營的一種學校經營模式。目前公辦民營的學校比較知名的有宜蘭頭城的人文中小學、華德福學校。公辦民營學校的學制、課程較有彈性,在教師的聘任上也比公校寬鬆,學費的收費標準則依照公立學校。教師群體可分兩部分,領公部門薪水的教師,以及經營團體自聘的教師。校長及行政人員的聘任也比公校有彈性,不受現行教育法規的限制。

    公辦民營學校類似美國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強調經營的績效,在英美實施多年,台灣教育部則是近期推動,最快一○四學年度開放五十人以下的四百三十二所國小、十八所國中公辦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