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小油車間與大油脂廠的差異,從製程談起

    發表時間:

    文/ 孫翌軒 on 2014 年 12 月 09 日 in 吃安心 · 0 篇留言 · 閱讀人次:瀏覽人次: 31

    本文摘要:筆者自小生長於油車間,從曾祖父那一代(日據時代)就開始幫助農民榨油,小時候的寒暑假都要幫忙家中榨油,不論是載花生、送客人回家、敲油粕(榨油後的產物)都得下去幫忙,因此對於這份產業有一份很深厚的情感。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從製程面來看小油車間與大油脂廠的差異,讓讀者能夠有更清楚的理解。

    筆者自小生長於油車間,從曾祖父那一代(日據時代)就開始幫助農民榨油,小時候的寒暑假都要幫忙家中榨油,不論是載花生、送客人回家、敲油粕(榨油後的產物)都得下去幫忙,因此對於這份產業有一份很深厚的情感。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從製程面來看小油車間與大油脂廠的差異,讓讀者能夠有更清楚的理解。

    筆者與母親

    小油車間是如何榨油的?

    「油車間」-台灣早期農民榨油的場所,早期的製程如下列文字所陳述:

    先將由油料作物炒熟,置入圓型「石盤」中,上有「石碾」利用水牛或以人力轉動「石碾」順時鐘方向碾轉,把原料粉碎成粗粉狀。由於豆類飽含油,在石盤上會碾成餅糊狀,此餅糊先在爐上隔水蒸使油脂發揮,之後趁熱倒入圓形鐵箍,鐵箍內預先舖敷稻草,材料置入後再將稻草反折舖在上面,以腳將之踏實,取掉鐵箍即成薄圓形硬塊豆餅。榨油時將「豆餅」一片一片相疊橫排放入。「榨油機」係利用楔形的栓子一塊塊加入撞擊加壓將豆餅中的油脂榨出。

     

     

    圖2 箱式壓榨機

    圖3 螺旋壓榨機

    到了筆者祖父那一代(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漸漸開始使用「箱式壓榨機」(cage press)或「螺旋壓榨機」(expeller)等機械設備來榨油,螺旋壓榨機的操作較箱式簡便,對於人力的需求也較低,然螺旋壓榨機在壓榨的過程較難控制原料焙炒溫度,容易造成油質的受損,雖然採用機器來榨油,但榨油的原理與日據時代並無太大的差異,製作過程如下面的影片:

    簡單來說,油車間的製程屬於「機器壓榨法」,使用機器的力量來將植物中的油脂給擠壓出來,流程包含:採收、曬乾、清洗、烘焙、壓榨。使用機器壓榨法所得到的油會保留一些脂肪伴隨物質,像是維生素、卵磷脂、芳香分子或其他有活性的營養成分,這就是為什麼在裝著花生油、芝麻油的底部會發現沉澱物,而這些沉澱物容易造成油脂的敗壞,因此我們會建議榨油的客人,將熱騰騰的油(打開)靜置一陣子後再換桶,將上方的油和下方的沉澱物分離,以及讓油裏頭的水蒸氣可以發散,這樣一來才可以久放。

    大油脂廠是如何煉油的?

    從食藥署於2014.10.31對於資本額三千萬之大型油脂工廠的查核結果,讀者應該就可以了解這些油脂廠是如何「煉油」的。為了和油車間的機器壓榨法做個區別,在這裡我們統稱這些大油脂廠的製程為「化學萃取法」。化學萃取法是目前全球油脂工業的標準製程,他是目前最有效率且經濟的方法,他可以從油料作物中取得高達99%的油份,它的製作過程包含:

    1. 將種子或果實打成粥狀。
    2. 以攝氏60-70度的溫度加熱。
    3. 加入輕汽油或正已烷(有機溶劑)來溶出油脂。
    4. 最後經過精煉的過程。

    透過「精煉」這道再加工的步驟,會改變脂肪酸的成分及去除脂肪伴隨物質,精煉包含以下程序:

    1. 蒸餾:為了使油分的香氣和口味一致,使油液不含有機溶劑,殺菌並消滅自由脂肪酸。這些油液必須以攝氏240-280度的高溫蒸餾(高溫真空蒸餾法),在蒸餾的過程中,將不想要的氣味去除,包含原本的獨特香味和後製的化學氣味。
    2. 去黏液化:去除植物裡的成份,但同時也會去除脂肪伴隨物質,像是具有營養價值的卵磷脂,去黏液化可以加長油品的保存期限。
    3. 漂白:對人體有價值的色素,像是胡蘿蔔素、葉綠素或是其他天然色素(抗氧化物)都不能保留下來,因為他會使得製造出來的油外觀上不同,吃起來會有差異,所以必須透過漂白的步驟將他們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