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展】
12月5日高雄榮總收治ㄧ19歲台籍男子,他自稱從非洲奈及利亞返國並曾於當地食用蝙蝠餐,但該查無出入境記錄。
12月6日下午該男子檢驗報告出爐呈陰性,排除為感染伊波拉,若經調查為通報不實旅遊史將可依法開罰。
【資訊圖表製作團隊】
Re-lab X 沃草!(Watchout) X 三少2設計工作室 X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跨界合作!
此次除了是西非第一次的大規模爆發疫情外,也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世界衛生組織在八月宣布此次為「國際間重要公共衛生事件」,號召世界各國投入防疫,否則放任這把火繼續燒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受到影響。
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初期症狀特異性不高,掉以輕心延遲就醫的結果,往往是病情快速惡化後一發不可收拾,以此波疫情為例,其死亡率高達70%。
也因此,疫情發生的初期,並不容易第一時間就確認是伊波拉病毒所造成。
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初期並不是十分容易辨識。因此,相關的接觸史及旅遊史十分重要。
疾病邁入後期後,(約一半的病人會)開始出現出血症狀,如點狀出血、流鼻血、瘀血、瘀傷,嚴重甚至如腸胃道出血、休克,末期重症者會出現多重器官損傷,併發器官衰竭後死亡。
伊波拉病毒主要是「接觸病人體液」而被感染,不會藉由空氣傳染,不容易大規模流行。醫院內感染的情況頗為常見,原因多為醫護人員未適當配戴個人防護裝備。
伊波拉病毒感染並不是一個新的病,它被人類發現於1976年,對該病毒目前已累積足夠的認識。如這次造成疫情的薩伊型病毒,雖然殺傷力強,但伊波拉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力並不強,標準的消毒方法即可有效的殺死。
目前認為伊波拉病毒在環境中最可能的宿主為果蝠,若爆發人類疫情,源頭常為人類直接接觸動物宿主或被感染的動物(如猴子或猩猩)後也被感染後發病。
伊波拉病毒感染需要很好的支持性治療、完善的防護裝備,故阻止疫情擴散需要非常多醫務人員投入。此次疫情會迅速擴大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一開始輕忽狀況,讓病人數量短時間內累積到當地的衛生醫療體系難以負荷的程度。
相對來說,台灣風險較低,原因為:第一,台灣與西非交流的人不多。與西非往來最頻繁的歐美風險最高,但中國與非洲國家貿易往來日漸密切,故台灣也不可輕忽。其次,台灣醫療及防疫體系相對完善,經過2009年H1N1大流行和2013年H7N9的考驗,相信即使伊波拉病毒出現,也能夠有效地把可能的流行阻絕下來。
若從疫區回國,在返國21天內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千萬記得打1922疾管署防疫專線,會有專人協助你就醫。若已自行就醫,務必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接觸史。
由於伊波拉病毒感染早期症狀不明顯,若一時輕忽就極為可能造成進一步的流行爆發!每一個人都是防疫工作很關鍵的一點,快掌握伊波拉基本認識,上疾管署的網站了解疫情第一手消息,你也可以保護自己與親友,防疫保衛戰需要你的參與!
為了提供國人最棒的防疫資訊,沃草的柳林瑋醫師、Re-lab的吳培弘與王成祥、三少二設計的張志祺,還有CDC的鄭皓元醫師花了數週心力,查閱各類文獻,經過多次討論製作出這份最棒的伊波拉資訊視覺化圖表。希望各位讀者自己看懂了,除了轉分享給臉書朋友,也別忘了LINE給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