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台灣特有種」危機:人為干預獼猴數量,缺陷小猴年年增加

    發表時間:
    台灣動物新聞網 2014/11/07 發表於 • 社會

    記者 李娉婷/特稿

    講到台灣獼猴,你會想到什麼?部分地區人猴衝突頻繁,讓台灣獼猴在民眾心目中多為負面印象,而且直覺獼猴隻數「真的太多了」。為了控管獼猴數量,農委會林務局去年開始試辦獼猴節育計畫,對數量過多的動物進行生育控制,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對於獼猴來說,可不是少生一點這麼簡單。

    人猴衝突是保育與現實衝突的典型案例,獼猴搶食農作物的危害、加上闖進民宅的個案經大肆報導後,讓很多沒有實際接觸經驗的民眾也對獼猴有壞印象,導致台灣民眾對獼猴族群的容忍度變得相當低,稍有問題就群情激憤。

    為了降低人猴衝突,除了對民眾進行環境教育宣導、教導農民各種防治獼猴危害農作物的方式外,林務局也自去年開始對獼猴進行生育控制的試驗,兩個測試中的計畫分別是在彰化二水地區以施打賀爾蒙方式對母猴進行節育、與在台南南化地區對獼猴進行結紮手術。

    在彰化二水豐柏步道,人與台灣獼猴頻繁接觸。劉良力/提供

    林務局野生物保育科科長林國彰表示,彰化二水與台南南化為人猴衝突嚴重的地區,有研究團隊長期監測,因此做為節育的試行地,以便後續追蹤。其實餵食避孕藥才是最節省行政資源與最容易進行的方式,但是由於無法掌握獼猴吃入的藥量多寡,將避孕藥藏在食物中誘食也違反目前「不鼓勵餵食」的政策,因此不被列入考慮,先以施打賀爾蒙與結紮試行。

    進行生育控制短期看來確實可以讓獼猴數量減少,尤其是不可回復的結紮手術,和獼猴有著惡緣的民眾或許會樂於見到這樣的政策,但是人為干擾對於野生動物卻有潛藏的危機,尤其是台灣獼猴還有「台灣特有種」的敏感身分。

    台南南化試行獼猴絕育。 取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 101-18 號《台灣獼猴危害調查評估及處理示範作業模式之建置》

    目前僅有高雄壽山有長期記錄獼猴族群變化的研究,從中可以看出人為干擾(持續移除個體)對獼猴遺傳多樣性的影響。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系主任徐芝敏博士表示,部分公猴會在5歲後離開族群在外流浪,適時的進入新族群與母猴交配,通常闖入民宅的獼猴都是這種出走公猴,會由政府捕捉安置。

    這些群外公猴是猴群間基因交流的重要傳播者,但是在積年累月的移置下,獼猴族群間的交流少了,加上開發、棲地切割造成的地理隔離,在壽山,原先2-3年才會出現一次的缺陷嬰猴,近年來年年都有。

    對野生動物進行生育控制,需要考慮的因素相當多,雖然目前兩個地點都還是試驗性研究階段,也有在事前做好調查、事後持續監測,但是其中的嚴重性不是兩三年就可以見到的,研究團隊能對試行的地區能做多久的後續追蹤?三年?五年?

    此外,就算是保育機關,也還是會順著輿論的風向去實行政策。在質疑保育單位的做法是否不夠謹慎、不夠專業的同時,我們也該想一想,獼猴真的多到對我們造成危害了嗎?還是只是種群體性的「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