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為了競爭力才培養的國際觀,是跛腳的國際觀

    發表時間:
    NakedApe 2014/10/29 發表於 • 國際 • 生活

    從選舉廣告到英語補習班都鋪天蓋地地跟你講:「國際接軌」、「語言力就是你的競爭力」、「國際視野、全新感受」,聽起來很潮、很牛逼、很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是沒有人花錢買廣告來告訴你國際觀是什麼,甚至沒有人真的在討論國際觀是什麼,我們只討論到它能不能當飯吃為止,噢,還有「國際觀」的英文是什麼。

    太多被扭曲的國際觀,或說,去你的國際觀〉這篇文章去年爆紅,他的論點大約如下:

    1. 培養國際觀不用出國
    2. 不用英文好也可以有國際觀
    3. 國際觀跟競爭力沒有關係
    4. 台灣人所謂的國際觀其實帶有偏狹的歧視
    5. 國際觀也應該包含國際關懷

    我能夠了解一、二;同意四、五。至於三,作者自己也把國際觀這個詞當做外語能力,觀點混淆了。我們先跳過,來看作者知名一百倍,但是文章倒不是特別出名的〈請問雅典在哪裡?──談台灣的「國際化」危機〉,作者是寫《野火集》的龍應台。

    她的文章剛好只討論到競爭力,而且同樣反對光靠學英語和出國就能有國際觀,理論上跟前一篇剛好互補。可惜龍應台一向都用豐美的文筆把問題描述得生動,解套方式也一如往常地草率。更可惜的是,她看這個問題的視角很不巧地非常小,小到缺乏國際觀的程度。她只使用了台灣人的焦慮來看世界,所以只看到缺乏競爭力這個小點,只比利用台灣人的焦慮來打廣告高級了一丁點而已。

    給出定義或描述並不容易,先參考一下既有的說法。

    例如大前研一:「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並且對這些事有提出觀點的能力。」和劉必榮:「學外文很重要,對國際事務、國際文化有相當的敏感度與一定的興趣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分析國際情勢的架構。 」

    大前研一的意見,照例是給想抓住趨勢、利用趨勢的人的實用指南,所以不包含興趣和態度;而國際談判專家劉必榮的意見,剛好是充滿研究精神,但不直指這項能力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我的意見是,先從「缺乏國際觀」是什麼狀況,回推國際觀是什麼,以及怎麼培養國際觀。放心,我不會耍賴,文章結束前會具體回答。

    缺乏國際觀的問題,不是發生在明白自己無知的時刻,而是發生在不知道自己無知的時刻。

    為了了解自己在什麼時刻很無知,得舉幾個例子:講到荷蘭,如果只想到乳酪、風車、鬱金香,這種別人花錢買媒體曝光,用來餵食你的旅遊廣告內容,而不是你自己花力氣去了解,荷蘭的農業技術在世界首屈一指,或者阿姆斯特丹藝穗節在九月,這種基於興趣而主動搜尋的資訊,你對它的了解還是挺缺乏國際觀。

    再舉例:「這種事情要是發生在國外,早就道歉下台了。」或「外國媒體一面倒地支持台灣成為 WHO 觀察會員。」這種表達方式,是基於無知,而不是有識。因為所所謂「國外」或「外國」是一種排除性的負面概念,不只非常不精確,還會讓人以為自己已經指涉到了一些對象,反而阻擋自己進一步了解的求知欲。如果第一個句子裡的「發生在國外」指的是中共總書記,就很難成立;在瑞典的話就有可能得多。

    再來看一下「國際」這個很混淆視聽的字面。一來讓人覺得國家是關注的基本單位,二來讓人以為只要跨出國界線就夠了(不就跟「國外」這個字眼的效力一樣嗎?不確切知道長什麼樣,但總之不在我們身旁),三來把排除國內或本土的資訊視為理所當然。

    舉個例:加爾各答的人類學家,深入研究東旁遮普的嫁娶禮俗,在東旁遮普省脫離印度獨立後,就會成為國際觀深厚的學者,不然就只能算是在地深耕嗎?我建議這層討論以「社會」為聚焦單位,而不是地理區或國界線。而穆斯林社會是可以在一個城市、一條街上,甚至一個家庭裡,和猶太社會共存的。

    在直接切入什麼是國際觀之前,最後一個思考實驗:如果你出生在突尼西亞、芬蘭、哥倫比亞、加拿大、新加坡,你會對台灣(或任何你持有護照或長期居住的地區)有特別深的情感嗎?會覺得這個地方值得你特別關注或探究嗎?如果不會的話,請了解其他人也不會,所以不要對其他人不了解你的國家而感到委屈。也不要只因為自己對這個社會最熟悉,就一切都以自己所熟悉的價值為標準,輕易批評其他文明很奇怪。因為不管是在公共場所席地而坐,或者長輩去住養老院,都不是道德問題,只是習慣和偏好。因為自己不吃辣就批評別人吃辣,很不文明,也很不聰明。

    綜合以上,我認為:了解在身處的社會以外的社會的能力和興趣,是所謂有國際觀的基本條件。而主動取得資訊的技能,是培養這種國際觀的關鍵技術。因為我們已經無法阻止不同社群在生活中日漸頻繁地接觸與摩擦,這麼做的目的是減少自己基於無知來做判斷的惡性循環。

    從定義到實踐的距離很長,先讓我舉個遠方的例子: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在任時支持率 93%。

    1. 委內瑞拉干我屁事?
    2. 查維茲下台囉?(對,他死了,在當了十四年總統之後)
    3. 這種支持率,一定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啊!(基本上委內瑞拉是)
    4. 這個違憲的傢伙支持率居然這麼高,委內瑞拉人是怎樣?
    5. 靠賣石油賺的錢做社會福利可以得到這麼高的支持率啊!
    6. 看來公共住宅、國營超市的政策真的打入人心。
    7. 所以7%那些是什麼情況?

    我希望你的反應比較接近後半的選項,而不是前半的選項。

    再舉個身旁的例子:一到假日,火車站擠滿外籍勞工,全都席地而坐。

    1. 驅離個幾次就不會再來了吧?
    2. 都無法可管了嗎?一堆外勞佔據交通樞紐耶!
    3. 坐在地上很沒文化耶!
      (漢人在唐朝之前也在坐地上,而且唐朝是胡人的政權)
    4. 就不能把蚊子館改建成外勞中心,讓他們去那裡聚會,不要占住車站嗎?
    5. 所以臺北車站大廳假日白天平均有多少東南亞外勞在那邊聚會?
    6. 他們在車站都在幹嘛?沒有其他更適合的地方可以去嗎?
    7. 為什麼每個城市的外勞都是在火車站附近聚集?
    8. 其實外勞比我們更怕觸法,外勞聚集處治安反而不壞。
    9. 那些被台灣僱主束縛的外勞,假日可以出來透透氣、跟朋友聊聊天,真是太好了。

    一樣,我希望你的反應比較接近後半的選項,而不是前半的選項。

    舉完例子,可以來看一下實踐面了。如果你對歐債危機的反應是:歐洲人太喜歡放假,工作不像亞洲人這麼賣命,競爭力才會降低。請試著主動了解三件事:希臘公務員薪資占GDP百分比、2000~2007 西班牙外債成長、南韓自殺率。從方方面面了解後,應該就不會只從信用破產影響到你買的基金行情來看待歐債危機了。也希望可以跳脫這種機械製造業的思維:花在生產上的時間成本愈高,就能創造愈多價值。

    國際觀是一種對世界上其他社群的關懷能力,但是這種關懷若不基於了解,就會可能會像默默為子女依照自身期望一手安排未來的父母一樣可怕。所以才說,獲得資訊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至於學外語對增進國際觀有無幫助,我的答案是絕對肯定的。尤其網路上非常多都是英語資訊,英語真的很重要。不過英語教科書或教材反而不是好的學習工具,新聞、電影、漫畫、小說、歌曲,這種你本來就會主動去看的資料,在生活中養成摻入外語資料的習慣,比什麼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