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矛盾!溫室氣體重建臭氧層,卻造成全球暖化

    發表時間:
    作者 黃 嬿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9 月 15 日 分類 自然科學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頻傳,環境破壞對經濟發展、人類存續與環境衝擊不計可數,然而,就在電視新聞傳來各地災難消息不斷之際,聯合國日前宣布好消息,即保護地球隔離紫外線的臭氧層似乎有修復跡象。

    氯氟烴的禁止

    科學家相信臭氧層的復原是由於 1980 年後廣泛使用於冰箱、冷氣機、噴霧罐等的化學物質氯氟烴減少所致。因研究臭氧層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化學家 Mario Molina 表示,「這是外交與科學上的勝利,證明我們有辦法透過合作達到環境保護目的。」

    1970 年代科學家第一次發現氯氟烴會破壞臭氧層結構,使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變薄。研究顯示,臭氧層遭到破壞,紫外線增加會導致高風險的皮膚癌,影響植物生長,以及水生食物鏈。所幸 1987 年各國簽署蒙特婁議定書,協議減少氯氟烴排放。當時也遭到業界抗議,聲稱加強監管會增加生產成本,導致失業率增加。

    直到化學公司找到氯氟烴的替代物,業界對監管的反對聲浪才逐漸平息。美國杜邦公司以及其他業者最終承諾不使用氯氟烴,並支持國際上的監管規範。

    這張由 NASA 提供的圖顯示多年來臭氧層破洞的變化,四張圖記錄的時間點分別是,左上方 1979 年九月,右上方 1989 年十月,左下方 2006 年十月,右下方 2010 年十月。顯示臭氧層的破洞終於開始出現復原跡象。

     

    臭氧層的自癒

    聯合國 300 位科學家每四年會對臭氧層的變化提出報告,在蒙特婁協議簽訂 30 年之後,今年首次發現臭氧層終於開始自癒,預計要到 2050 年,才能夠進展到 1980 年時的相對健康狀態。而在破壞最嚴重的南極臭氧層,則需要到 2075 年才能復原。

    根據路透社報導,臭氧層的破洞在 2006 年最大,約達 3,000 萬平方公里,目前是 2,000 萬平方公里,這個範圍足以讓月球通過。雖然這是國際合作對抗環境變遷的成功案例,但同時聯合國也發出警訊。

    其一是破壞臭氧層化學物質之一的四氯化碳應該也被禁止使用,但卻在過去十年有增加的趨勢,這代表國際上還是有非法使用的情況存在。

     

    重建與傷害的矛盾

    此外,MIT 大氣科學家 Susan Solomon 告訴美聯社,當時代替氯氟烴的化學物質,卻造成另外一個環境問題:全球暖化。矛盾的是,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的確重建了臭氧層。原因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幫助上層平流層降溫,而增加了臭氧的數量。

    聯合國環境計劃總監 Achim Steiner 表示,「蒙特婁協議的目的不應該只是針對臭氧層修復而已,全球氣候變遷也應該被重視,因此人類面對的挑戰仍然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