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動物新聞網 2014/09/12 發表於 • 生活 • 社會
《借鏡德國》一書作者劉威良,將在9月12日返德時帶著3隻台灣流浪狗回去,劉威良表示,這應該是最後一批送往德國的狗。把狗狗送往海外的跨海認養在台灣動保界中已屢見不鮮,從最剛開始將狗送往德國,到近年來台灣緊急動物救援小組、Mary’s Doggie將狗送往美國各地等等。
在Mary’s Doggie的報導中可以發現,送往舊金山當地的狗狗,在認養家庭過的生活簡直像是從地獄進了天堂,而這或許也是支持這些將狗狗送往海外的愛心人士的動力:「讓狗狗脫離悲慘的生活,進入幸福美滿的家庭」。
將流浪狗送往國外,對狗狗來說是幸運,對台灣來說卻是種遺憾。何宜/攝|台灣動物新聞網
談到將狗送到海外的第一人,應是現為德國動保聯盟會員的蔡丹喬,她扮演當初將狗狗送到德國的靈魂人物。蔡丹喬表示,在動物保護法尚未制訂的90年代中期,當時的民主思想已逐漸成形,各種民間訴求紛紛上街頭爭取媒體曝光,進而達到讓政府重視的目的,但當時替動物爭取權利的人卻不多。
在各種機緣下,蔡丹喬逐漸結識台灣關懷流浪動物的人士。1995年第一隻到德國的流浪狗,名叫貝貝,由一名愛心媽媽營救了牠後,卻苦無安頓的地方,於是便飛往德國,由蔡丹喬收養。將流浪狗送往海外的門,就這樣打開。
劉威良說,其實德國人非常不解,為什麼那麼有愛心、經濟也不差的台灣人,卻需要把狗送到別的國家?這也是許多反對將狗送到國外的人會擔心的,讓台灣的國際形象受損;不過緊急動物救援小組認為,這反而是洗刷了台灣「動保沙漠」的惡名,因為台灣有一群願意努力將狗送往國外找合適家庭的人。
蔡丹喬也提到,這些年間陸續發現從台灣送往美國的流浪狗有數十隻出現於收容所,且列入安樂死名單。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正視狗狗有可能千里迢迢飛到異鄉後,遭到二度遺棄、傷害的可能性。
雖不能因此一口否定替狗狗尋找生機的努力,但蔡丹喬及劉威良皆認為在缺乏深度瞭解國外當地動保狀況,且找到合適解決方法下,不宜將狗狗送往國外。也因此劉威良此次返德,也是最後一次受人之託帶狗。
台灣流浪狗的「源頭問題」在動保法制訂後仍沒有多大的改善,而將狗送往海外也從來沒能間斷。李娉婷/攝|台灣動物新聞網
回到歷史脈絡中,我們可以發現,最初將流浪狗送往海外,是因為在還沒有動保法的那個年代,民眾缺乏對動物保護的觀念,領養率也是可想而知的低,且當時公立收容所環境相當糟糕。當初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將狗送往國外,希望能突破這些困境,為這些可憐的流浪狗狗找尋一線希望。
近20年過去了,現在不僅有了動保法,政府也不斷提倡以領養代替購買,且公立收容所環境也比10幾年前來得好。不過,現在將流浪狗送往海外的案例不減反增,這又是為什麼呢?劉威良於書中提到,因為台灣還是有很多人遺棄狗,在源頭不減少的情況下,收容、救援、安置,都是後續不斷隨之而來產生的問題。
送流浪狗出國,對找到一輩子幸福家庭的狗狗來說,是幸運;但對台灣而言,卻是個遺憾,遺憾我們在這些年過去了,仍舊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劉威良在書中提及,「情理法」三者當中德國人最重視法律,但台灣人卻最重視人情,即使知道是不對的事,也不願得罪別人。面對流浪動物,或許每個人的能力與情況都不相同,但多一點勇氣、多一點關懷,或許就能改變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