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除了漸凍人,你也應該關注這5個「罕見疾病」

    發表時間:
    NPOst 公益交流站 2014/08/28 發表於 • 社會 • 醫療

    這幾天,有人被淋了冰桶,有人則被淋冰桶的新聞淹沒。

    無論如何,這場由美國非營利組織 The ALS Association(簡稱ALS,美國漸凍人協會)發起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募款活動,成功讓更多人認識罕見疾病「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簡稱MND)」,又稱「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俗稱「漸凍人」。

    除了「漸凍人」之外,還有其他罕見疾病值得我們關注。本文決定來介紹五個罕見疾病:苯酮尿症、重症海洋性貧血、成骨不全症、黏多醣症及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以及服務他們的非營利組織,或許你也可以考慮捐款支持他們。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罕見疾病的定義。

    罕見疾病是什麼?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罕見疾病的三個指標為:

    1. 罕見性,盛行率在萬分之一以下 (1萬人之中少於1人罹病)
    2. 遺傳性
    3. 診治的困難性

    2000年8月《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上路,制訂罕病的相關規定,也保障罕病患者的就醫權益;截至2013年12月,衛福部國建署共公告201種罕見疾病。每個國家對罕見疾病設定的標準也不進相同,例如美國的《孤兒藥品法》界定罕見疾病為美國境內罹病人數少於20萬人之疾病。

    延伸參考: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罕見疾病專區

    一、成骨不全症(玻璃娃娃)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俗稱「玻璃娃娃」或「唐瓷娃娃」。病因是先天遺傳性缺陷而引起膠原纖維病變,造成骨骼強度耐受力變差,輕碰就可能骨折。

    此病的發生率大約2萬到3萬分之一,患者的特徵包括骨頭易斷裂、肌肉無力、骨骼畸形、容易淤傷、身材矮小等。目前醫療尚不能根治成骨不全症,治療主要是為了預防和矯正,包括骨折的照護、物理治療,患者也需要訂製輪椅、支架等輔具。

    2000年台灣發生的「玻璃娃娃案」,除了引起大眾對「好心」的爭論,也讓社會對無障礙空間更加重視。

    延伸參考: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

    Photo Credit: Rachit Vats CC BY SA 2.0

    二、黏多醣症(黏寶寶)

    黏多醣症(Mucopolysaccharidoses,MPS ),全名是「黏多醣貯積症」。黏多醣是人體構成骨骼、血管、皮膚等器官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容易衰老、需要較快的代謝。黏多醣症患者的體內缺乏能夠分解黏多醣的酵素,導致細胞內的黏多醣一直堆積,因而細胞腫脹或被破壞。

    患者又稱又稱「黏寶寶」,剛出生時多半無症狀,隨著年齡增長、黏多醣累積漸多,外觀會變形,身體功能也會越來越差。典型表徵有:身材矮小、頭顱巨大、大舌頭、臉部多毛濃眉等。台灣的發生率約為5萬分之一

    黏多醣症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每類型的治療方式不同,主要有酵素替補療法及骨髓及幹細胞移植。

    延伸參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黏多醣症協會

    三、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企鵝家族)

    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又稱「脊髓性小腦萎縮症」、「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或「小腦萎縮症」,俗稱「企鵝家族」。

    SCA不是單一種疾病,而是一群類似相像疾病的統稱,共同症狀是因小腦萎縮、功能不良而引起身體協調不佳,包含步伐不穩、身體顫抖、動作精準度差、口齒不清等。通常會在20至50歲之間發病。

    延伸參考:社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四、苯酮尿症

    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俗稱PKU),起因是人體必需胺基酸中的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在代謝成酪胺酸(tyrosine)的代謝路徑中發生問題,導致苯丙胺酸及其衍生物大量堆積體內,產生許多有毒的代謝物質,造成腦部傷害甚至嚴重的智力障礙。

    台灣的發生率約3萬分之一。此病對腦部造成的傷害是漸進性的,嬰兒約在3-4個月後才會慢慢出現症狀。典型症狀有嘔吐、皮膚毛髮顏色變淡、濕疹、生長發育遲緩、尿液和體汗有霉臭味、抽搐、顫抖等。

    苯酮尿症可分為食物型與藥物型兩種。食物型的病患要避免吃含苯丙胺酸的食物,舉凡魚、肉、蛋、奶、豆類之食物都要嚴格控制,得靠特殊奶粉來補充營養。另外,代糖阿斯巴甜因含有苯丙胺酸,凡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例如口香糖)患者均不可食用。藥物型的患者除需嚴格限制飲食外,還必須補充BH4及一些神經傳導物質。

    延伸參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先天及代謝疾病關懷之友協會

    五、重症海洋性貧血

    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舊稱「地中海貧血」,是紅血球內的血紅素發生問題,依照貧血程度可分為輕刑、中型及重型(重症)。

    重症患者因造血功能異常,使得血紅素嚴重不足。另外,因紅血球不斷破壞,導致鐵質沉積,造成各器官的傷害,例如心臟衰竭、心律不不整、肝功能受損、內分泌系統受損導致生長發育遲緩等。

    患有重症海洋性貧血的寶寶,通常三到六個月大時會因為無法合成血紅素,而出現臉色蒼白、食慾、活力變差等貧血的症狀。一旦發病,就必須開始漫長的持續性治療,定期輸血治療及注射排鐵劑,真正根治必須靠骨髓移植。

    延伸參考:社團法人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

    Photo Credit: Philip Choi CC BY 2.0

    預防勝於治療

    罕見疾病具有遺傳性,病因通常來自父母有缺陷的基因。因此,若能事前預防,盡量避免懷到可能患罕病的寶寶,對父母及寶寶本身,都是比較好的方式。

    罕見疾病基金會提出的三道防線如下:

    1. 結婚或懷孕前的健康檢查。
    2. 針對一般性產檢發現異常,或是已知具有家族遺傳病史的產婦,在懷孕期 14-18週內進行產前遺傳診斷。
    3. 新生兒出生滿48小時或餵奶滿24小時後,採腳跟血進行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新生兒篩檢。

    延伸參考:預防醫學基金會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

    本文獲NPOst公益交流站授權刊登,原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