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聊到我麻煩的過敏體質,總抱著深深的感謝。因禍得福這成語很適合用在我的抗病經歷。
十多年前曾因過敏引發嚴重的免疫失調問題,做醫學研究的親戚警告我需要好好調整飲食和生活作息。於是開始我的抗過敏生涯。這麼多年以來吃原形食物和避免吃加工食品已經是日常基本原則。
為了吃頓有品質的早餐,家裡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早上是吃至少有三道菜的中餐加水果,順便帶中午的便當。好處是早餐就能攝取充分營養,有足夠的熱量,纖維,蛋白質和油脂。中餐便當因為是早上現做的新鮮菜餚,我習慣不再加熱直接吃。
因早餐和午餐吃的滿足飽足,正餐之外就幾乎沒有慾望亂吃,晚上也不會覺得餓,家裡就自然養成不吃晚餐的習慣。單單只是用餐習慣的調整,就幾乎將我嚴重的過敏體質控制住七成。配合足夠的睡眠時間和居住環境清潔,我幾乎不再吃過敏的藥物,只偶爾因為太累或誤吃到不對的食物引起過敏才需要吃輕量的藥物控制。
為了對抗過敏的長期作戰,我一直保持閱讀飲食和營養學相關書籍。加上家族裡有幾位醫生和醫療背景的親戚,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專業建議。但有趣的是,我發現有時營養學的理論是矛盾的,甚至醫生之間的看法也有衝突。到底什麽才是對的?那種方式又最適合我? 結論是,拿自己的身體當白老鼠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身體反應覺得不對勁就停止,覺得有效就繼續。
過往有人建議我吃中藥調過敏。看了好幾位中醫,不乏要提前好幾個月就預約的名醫。但最終發現中藥也讓我過敏,且中藥是複方,搞不清楚到底是哪個藥材引發過敏。
即便做過敏源篩選,也無法具體有效的改善我的過敏狀況。
跑過那麼多醫院看過那麼多醫生,吃過各種中藥西藥。我最後發現,好好吃飯實在是件最重要的事情。當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好好吃飯,或許就有機會事先預防許多疾病。
最近看謝忠道先生的書「慢食之後」,裡面提到法國幼稚園的飲食教育,好比小朋友不能帶任何飲料,只能用自己的水壺帶水。下午茶由不同家長輪流準備新鮮水果和水果乾,水果和果乾是小朋友唯一能吃的下午點心。我非常認同這樣的飲食教育。急著讓孩子嘗遍各種美食前,大人們應該有責任幫助孩子明白食物真實美好的滋味。
有次在永吉路30巷買一家知名小吃。只吃了一口,就感覺食物裡加很多味素和調料,完全沒辦法再繼續吃下去。很少浪費食物的我,不得不放棄整碗小吃。後來我詢問在附近上班的朋友,為什麽小吃店的生意可以這麼好?朋友想想後說,大多數外食的人味覺已經被重度調味養壞了。他自己偶爾也吃那家小吃,知道味素加很多但還是照吃不誤。我提醒朋友,說不定他常感覺疲倦和頭痛其實就是加工食品引起的。
這二年看國外的有機展,發現很多食物都強調無麥麩,回台灣後,我花時間研究這個主題,發現小麥製品或許是導致我自己皮膚過敏症狀的主因。我決定拿自己當白老鼠,測試二週不吃任何的小麥製品,包含麵包,麵條,餅乾……等。大概十天後,困擾我一年的手部濕疹已接近痊愈,臉部粉刺也比以前少很多。以前腿上玫瑰糠疹留下的斑痕顏色也變淡。為確認是否是小麥製品的影響,我決定再回頭吃小麥,當晚,我手部的濕疹又變嚴重了。同時間,我再沒有刻意少吃和運動的狀況下,三個月左右的時間體重減輕四公斤。
另外我的左手單一指節腫痛快一年,因右手沒有出現疼痛,其他關節也沒有類似症狀,推斷不致於是免疫問題或關節炎。後來看一本書,感覺有可能是肉類引起的過敏。這二週實驗減敏飲食,除海鮮外先不吃任何肉類一個月。實驗至今,發現左手原本腫脹的指節竟然開始消腫,觸摸指節也不會有以前的疼痛。等完成不吃肉一個月後,再每週只吃單一肉類逐項恢復飲食,應該就能更清楚是哪一種肉類引起指節疼痛。
我的各種抗敏實驗,來自多年來對食材和營養的關心,以及對自己身體的觀察和了解,背後也累積許多閱讀和請益相關專業建議。或許不適用每個人,但只是單單辨別食物之間的「吃與不吃」或者「怎麼吃」就能對自己的健康達到有效的保健。這不是比全然倚賴看醫生和吃藥更好嗎?
對從來不做菜的人來說,聽到做菜常心生畏懼。我常鼓勵身邊朋友自己帶便當,減少外食的機會。學習買菜和做菜,其實是給自己健康最棒的禮物。
你會越來越喜歡食物本來的味道,會自然不想吃許多過度調味的食物。有些人擔心自己做菜的開銷太兇,拿我自己家來說,每月的菜錢規劃無法買昂貴的有機產品,最常購物的地方就是一般傳統市場和超市。但即便只是普通的蔬果食材,當開始選擇吃「原形食物」你會覺得腦袋更清醒、更有活力,某種程度更容易保持理想的體重。事實證明,自己做菜真的會更健康,至於省不省錢這件事,重點在你選擇要『花多少預算』買食物。
喜歡美食,喝酒和愛下廚的我,從來不認為健康的食物等於難吃無味的食物。也不以為吃飯只是為了健康而已。當我們和家人朋友坐在餐桌前,學著不用電視和手機當配菜,好好的陪伴彼此享受一頓飯菜。能同桌吃飯是美好關係和回憶的流動,這是餐桌上比美食更吸引人的,也是讓我們常保健康的妙方。
【本文的抗敏飲食實驗唯個人經驗供參考,如有重大過敏症狀請洽專業醫療診斷勿延誤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