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科技反噬你的工作:國道收費員、計程車司機,未來我們要對抗機器人大軍嗎?

    發表時間:
    Yuan 2014/07/12 發表於 • 國際 • 生活

    7月7日,1200輛計程車大陣仗的在台北仁愛路抗議Uber,無獨有偶,上個月在倫敦、巴黎、巴賽隆納、柏林都陸續有大規模的聯合抗議行動;Uber在短時間內成為全球話題,起因在它透過App的叫車服務大受年輕人歡迎,這不只對運將生意造成影響,尤有甚之的是旗下司機不須考照就能上路。

    (延伸閱讀:Uber搶飯碗紛爭:這一次,我要幫運將大哥說說話

    歐洲城市聯合抗議Uber行動

    2009年成立於舊金山,Uber透過App叫車、帳號綁信用卡付帳、免費提供乘客瓶裝水和替乘客開車門等服務,短短幾年內便成功進駐37個國家和70個城市,但也因影響當地計程車生意,各國司機紛紛走上街頭。

    今年6月11號,為抗議Uber的叫車App毫無法律依據,黑壓壓的「的士」(英國的計程車名稱)從倫敦議會廣場、白廳(Whitehall )一路綿延到特拉法加廣場,一萬名司機的隊伍讓交通癱瘓長達一小時。

    根據英國持照計程車司機協會(The Licensed Taxi Drivers Association,LTDA )表示,他們是為了投入的受訓時間而站出來發聲,畢竟倫敦計程車司機需經過4到7年的訓練才能取得執照,LTDA成員Steve McNamara說明:「 這與科技無關,畢竟許多司機都有使用App。差別在於我們是合法營業,而Uber應取得相同的法律認可。」

    68歲的司機Bernie Doyle則回應:「如果巴黎、米蘭、柏林都不能接受(Uber),為何我們就該?我已經做了42年的司機,可不想看到這份工作一敗塗地。」而從1971年便擔任倫敦計程車司機的Stewart Rose也表示:「如果Uber能,是不是應該防止其他公司如法炮製?」

    6月11號,倫敦計程車司機上街頭抗議Uber。Photo Credit:DAVID HOLT CC BY SA 2.0

    在法國巴黎,上百輛計程車則在早晨尖峰時刻佔據了首都機場司機抱怨,Uber使其收入減少了4成,而從受訓到取得執照,車子顏色、乘客保險都有嚴格法律規定,整體投資約為15萬歐元,Uber卻完全不在此規範內。

    西班牙最大計程車組織負責人則是要求司機罷工一日,據西班牙媒體表示,總計有超過15,000名的執照司機參與,造成馬德里巴拉哈斯國際機場(Barajas)和阿托查(Atocha)車站在那天無車可招,巴塞隆納、馬德里、米蘭、羅馬和拿坡里都有司機參與。

    歐洲各國政府雖然對此做出回應:倫敦交通局將Uber是否違法交由法院裁定、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區政府則要求加強管制非法計程車業者,但這些抗議活動最終都成了Uber的活廣告,以倫敦為例,抗議過後的Uber App下載數量就成長了850%。

    抗議Uber民眾要求政府嚴格執法。Photo Credit:DAVID HOLT CC BY SA 2.0

    這場21世紀的「新盧德運動」(Neo-Luddites),只會多不會少

    各國計程車司機雖是以抗議Uber不受計程車法規限制為主,但不得不說這就像一場21世紀的「盧德運動」(Luddites)。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英國紡織業開始引進操作簡易的紡織機,許多工廠工人們因而群起砸壞搶其飯碗的機器並燒毀工廠,而在「數位化」和「機器人化」演進一日千里的此刻,類似的抗爭行動已在今日重演。

    「數位化」對工作造成的衝擊已成事實。一個月前,台灣400多位國道收費員因不滿遠通電收對收費員轉職安排欠妥,遂透過「佔領」林口交流道的方式爭取工作權,而對依法考照、依循舊規的計程車司機而言,過去對抗的是景氣,如今要迎戰的,卻是帶著「破壞性創新」概念、結合最新科技的「Uber黑頭車大隊」。

    「機器人」的影響亦是不容忽視,據牛津大學研究,約有7百個工作將受到機器人發展而失業,包括信貸員、 零售與速食業員工、法律助理、 計程車司機、私人司機、保全、速食廚師、調酒師、私人財富顧問、記者、音樂家和歌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在今年向美國政府建議要在產業被機器人大軍取代前防患未然,包括技術勞工、會計師、房地產信貸、保險員、信貸員等,在未來都可能面臨失業。

    這些警訊都非杞人憂天,畢竟機器人取代人力的趨勢已逐漸加溫,美聯社早引進機器來撰寫財報新聞,郭台銘則在一個月前受訪表示鴻海的下個關注焦點為機器人,試想假若鴻海大量引進機器人取代人力,那會對多少員工和家庭造成衝擊?

    (延伸閱讀:Google 3D感測手機將與NASA合作上太空,機器人發展又將向前一步

    當「數位化」和「機器人化」時代逼近,對本次台灣計程車司機抗議行動,思考面相就不該只在乘車費率或法律保障,而該提前思索:在下個爭取工作權的職業上街頭前,我們將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