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Wendy Chang
在台灣當老師最尷尬的時候是每個學期末,明明學生就是被強迫來上課,我還是要針對他們的表現還有學習成果打分數,這樣的情況「學業成就」四個字又有什麼意義呢?根本不能代表什麼意思。
期末考的形式有很多種。第一種考試是為了確保學生都有背誦上課講義的內容,老師會期待學生寫出正確的答案,這種考試通常一眼就能看出學生會哪些題目。如果老師希望學生能夠「歐趴」,通常都會選擇設計這種題目,問題的答案應該在課本上很容易找到,不然學生就不懂背一大堆段落的意義在哪哩;除非他們知道還有另外一種背誦的方式,是要記得什麼時候該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應該可以說是多重記憶的方式,因為要記得資訊什麼時候該被應用。
這其實就像一些基本的規則,比如說遇到危險的時候要趕快報警處理,你可能記得要打哪支電話,但是你要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在危險中?這需要一些知識來判斷,不過在狹義的範圍內,這也不太算是「知識」,應該是說一種理解跟判斷問題、局勢的能力,本質上就跟背誦、記憶不太一樣。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要說自私的基因其實是不自私,這樣是合法的嗎?」簡單地只用「是」或是「否」無法回答問題,一個好的、正確的答案應該是要經過縝密的思考,去分析「自私」這個字還有它出現的句子,或是它使用的意義是哪一個,在每篇文章、每個內容都不太一樣,有時候一些文句需要更多地思考還有解讀,並不只能用單一本教科書學到的。
如果考試只是要考背得好不好、熟不熟,那麼其實是不合理的,第一個原因是大部份的資訊上網都找得到;第二個原因是對某個科目的理解還是太少,如果你無法知道什麼時候要應用什麼知識才合理。
所以第二種考試會更具挑戰性,它是要測試你能不能在適當的狀況下理解運用知識。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還是有一些事實性的知識是需要背誦的,因為它們是知識的重要元素,但是就像我剛剛提到的那個自私基因問題,它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在一個有意義的考試裡,老師也要試著去找出學生還有哪裡不懂,然後看學生怎麼運用他們懂的去處理他們不會的問題。理想的狀況下,考試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機會,他們可以從這種型態的考試了解一件事,如果從挑戰學術的觀點來看,問題永遠都是複雜的。
複雜是沒有極限的,知識也沒有極限,唯一有極限的是不變事實的可用性,我們表現得不好是因為對事實可以運用的層面知道太少,要找出對問題有意義的答案,切入的角度還有當下的背景狀態可能有無限多種,我們能做的只是提供基本的答案,但這些基本的答案其實已經內含無限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要用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去檢視所有的知識,可以用更多不同的角度看還有不同的方式質疑,如果你夠將某個選擇納入考量其實也已經代表你懂了那個問題。
Photo Credit: Duncan Hull CC BY 2.0
像上面說的一樣的考試其實在台灣並不常見,或說很難被應用,因為學生成長還有學習如何思考的方式並不是這樣。考試的理念是要讓學生可以一下就知道問題的答案是在書的第幾頁第幾段,如果學生被問到的問題要求的只是一個事實的答案,那就更好了!所以選擇題是一個還蠻常見、受歡迎的考試型態,只要四選一就可以成功,即使是猴子或是鴿子來考試都有25%可以猜對答案。
即使你真的不懂問題在問什麼也可以「答對」,驗證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把第一種考試型態換成第二種考試型態或是來個口試就知道了,考試成績應該會非常的慘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因為台灣學生的智商太低,絕對不是!這是因為從小學到中學他們並沒有被要求去「思考」,那你又怎麼能夠要求他們進了大學馬上會思考呢?想像一下:學生在高中最後一年要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是不是要有足夠的選擇自由,才能夠稱得上是自由?」,或是「為什麼了解自己是重要的?」,或是「請針對以下選自哲學〈為人的條件〉給予回應及評論」,台灣的學生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呢?
這是2014年法國高中生畢業考的題目,只要你高中選的是社會經濟組,想要畢業就要會答這些問題,很難想像台灣學生能夠完全理解這些題目。大部分的學生沒有接觸課本以外的生活,下了課就去補習班,長輩的話就是他們的精神還有道德指南,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能夠認識每件事情背後有挑戰性的課題。
但是不管是哪個大學系所,考試的題目型態都應該是這樣,如果學校還有所有教育機構所做的準備都是為了這種考試,那麼就可以讓我們的年輕人在人格養成上,推展到一個傳統儒家文化到不了的境界,年輕人應該要學會如何思考,能夠去將知識還有生命重要的事連結起來,他們需要去獲得更多的經驗,因為那有助於自我的發展,還有對世界的理解。
傳統的教育思維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習是為了考試還有畢業,這樣的學習態度普遍存在於台灣,對認真教學的老師來說這是個惡夢,尤其是當老師要為學生打分數的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只能為了給分數而給分數,而這一點意義都沒有。
Photo Credit: Wilson Dias/ABr CC BY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