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機器人?好萊塢80年以來的科技恐懼症
在一系列好萊塢關於科技危害的電影中,《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是最近剛上映的一部作品。在這種類型的電影背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呢?
[圖片出自 FACEBOOK/TRANSFORMS]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在星期五於各大戲院上映。自從拍了上部電影的四年之後,導演麥可貝跳脫出了以往三部電影中人類喚醒變形金剛並拯救世界的情節。這似乎有別於以住連貫的模式,但對於大半個世紀以來不斷推出關於邪惡機械的驚悚故事的好萊塢而言,這只是回歸到常態而已。
若要用某種一貫的主題來表達今年所推出的好萊塢大片,那只能用科技恐懼症來形容。比如二月份的《機器戰警》中出現的無人飛機,《全面進化》中強尼.戴普所飾演的博士最後創造的陰險人工智慧以及最近上映的《X戰警:末來昔日》裡危險的機器人哨兵。
好萊塢一貫的科技恐懼主軸是從何而來呢?這樣一個不斷演進並接納各種新科技的電影產業為什麼會創造出這麼多對新事物充滿懷疑的電影呢?
好萊塢的科技恐懼根源已經深植許久,可以追朔到1972年弗里茨.朗所執導的經典電影《大都會》中彷彿集中營似的機器房,以及查理.卓別林1936年的喜劇片《摩登時代》中難搞的生產線機械。在這兩個例子裡,製片人有意地傳達給觀眾一種對時代的恐懼:工業革命的劇烈變化與擴展將會導致人類被這些新的機械給摧毀。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只是織布機與生產線的出現,在娛樂的方面也有所進展。1950年至1960年間,關於機器人的故事逐漸被核彈的故事所取代。1964年,史丹利.庫柏力克傳奇的黑色幽默電影《奇愛博士》解決了末日機器的核子危機,並且在四年之後,庫柏力克又回頭藉由《2001太空漫遊》裡哈兒這個人工智慧角色的冷酷邏輯表達了一段關於不受控制的電腦晶片的寓言。
[圖片出自 Flickfacts/WarGames]
1980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讓好萊塢不再能賣弄關於超級電腦所帶來的末日恐懼,然而隨著技術革命進入了家電領域,家用電腦卻成了好萊塢下手的對象。馬修.柏德瑞克在1983年的《戰爭遊戲》中與出錯的電腦進行核戰遊戲,無意中將世界帶入了核子末日的邊緣。而同年的《超人Ⅲ》裡,超人差點栽在強大的電腦宅的手上。《電子世界爭霸戰》與這些電影不同,它帶領觀眾進入電腦當中,展現了電子世界邪惡獨裁的一面。
如今我們都知道電腦的演進日新月異,大部分人口袋中的設備所擁有的運算能力比起曾經送太空人到月球上的宇航電腦還要更高了。許多好萊塢的科技恐懼驚悚片在此時看來反而顯得荒謬。
不過這有什麼改變嗎?新科技仍然在大螢幕上扮演著人類的敵人。不論是否被激進份子給駭了(《終極警探》、《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或是被當權者濫用(《時凶獵殺》、《極樂世界》),又或者只是純粹用來毀滅人類(《魔鬼終結者系列》、《駭客任務系列》),好萊塢從這些電影中透露的訊息一如以往的清楚:不能相信科技。
這件事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在這個人人每天都用電腦工作的時代,為什麼好萊塢的思想不能隨著進步?粗製濫造的劇本自然要負起部分責任,而當劇本作者要設計一個不太需要解釋敵意的反派的時候,機械威脅就像納粹分子和外星人一樣是個簡單好用的題材。(而且機械反派被幹掉的時候不會有任何兒童不宜的血腥鏡頭。)
不過你也可以認為這些現象的理由是這些電影僅僅反映了觀眾內心所關注的議題。好萊塢大片如《機器戰警》、《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已經引出了人們對軍用無人機、國家間諜與政府濫權的恐懼。
在某種程度上,任何電影都是反映了當代所關心的議題並且由此衍生出來--但說到最後,好萊塢對科技失控題材源源不絕的渴望可能是來自於某些更接近生活的東西。廣播、電視、家庭影院以及網際網路的掘起讓好萊塢本身就受到了科技的威脅,因為這些變革導致好萊塢必須跟全世界的影視業者爭取觀眾的目光。或許好萊塢這個浮華之城對所有科技的恐懼與一成不變的電影表達手法其實不過是為了劃分自己的地盤。畢竟價值數十億元的生意正冒著風險,也難怪這些電影會藉由塑造高科技的敵人並且從中牟利了。
資料來源:翻譯自Why, Robot? 80 years of Hollywood technopho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