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一兩天媒體大肆報導出現高分低就、低分高就的異現象,筆者看在心中,不知該笑還是該哭。根據十二年國教的宗旨,這樣的情況是值得慶祝的,畢竟達到了「高中職社區、平均化」的現象。然而,台灣還是需要學業成就較高的一群人,來維持整個金字塔,但第一志願低分高就的情況,卻令人擔憂這一群「低分高就」的學子,是否能夠承受高強度的課程。又或者,對於第一志願而言,這樣的「低分高就」是否會導致整個學校的課程難易度因此下降,失去原有菁英學校的意義。
承上幾篇所言,筆者對十二年國教的宗旨十分贊同,也提到許多「因材施教」、「適性揚才」等十二年國教宗旨的正面看法。但這篇,筆者決定以另一種角度切入,探討這樣的升學導向。
不可違言,台灣的教育仍屬填鴨式教學,故有的觀念尚存、學生大多數「不考試」就沒讀書意願的種種情況加總在一起之後,十二年國教的美麗「憧憬」便成了妖孽-深怕打散並平均分配後的高中職教育,在教導學生以及學習效率上,將更加的嚴苛。
筆者絕對相信「行行出狀元」、「成績≠未來成就」,因為筆者本身也是個不愛念書、不會念書的高職生,儘管對十二年國教的核心訴求十分肯定也期待能達到核心理念,但在學術領域的「菁英」還是需要啊!而培育學術領域優秀人才的起點,正是明星高中。
將才藝、體能等各項列入升學考量,導致各地區第一志願高中的錄取學生學業成績不甚理想,反而將學業成績優秀的一群拒於門前之外,即便達成核心訴求,難道不會因為「高分低就」而產生的挫折,導致學生信心全失、自暴自棄、環境影響等因素,導致未來就讀高中職時,成績一落千丈?
十二年國教草率上路、制度混亂不說,在各學校教師、家長都尚未準備好讓所謂的高材生就讀社區高中/職,而明星高中端,也尚未準備好輔導學業成績不該落在明星高中的學生之下,我們該如何安心的相信第一屆會考考生,不會因為低分高就的跑到明星高中、高分低就的跑到社區高中,進而讓自己的成績倒地不起?
筆者相信,任何一所社區高中/職,都沒有辦法問心無愧的說他們準備好迎接一群學業成績頂尖但卻就讀該校,將輔導他們維持應有水準,考上理想大學;明星高中準備好迎接一群學業成績略低的學生,加強輔導以期許、帶領他們再續明星高中的光環。既然沒有人敢保證說準備好了,又憑什麼讓一大群學業成績頂尖的學子上不了明星高中,反而讓適合就讀社區高中的學子,陰錯陽差的跑到了明星高中去了?
總歸一句,「高分低就」、「低分高就」是個人觀感問題,我們可以期許除了各縣市第一志願高中/女中外的國私立學校,透過十二年國教來獲得教育資源、學生素職平均分配的理想狀態,並因此帶動普遍高中職生的素養。但教育仍須一群菁英中的菁英來站在金字塔頂端,故第一志願高中/女中仍有他們存在、維持水準的必要,不該趁機將金字塔頂端給「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