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天恆(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生)
台大醫學系明年擬不採計指考國文成績,這是正確的決定。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國文程度與醫術之間的關聯,更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當前以文言文為主的國文教育,有助於醫病溝通。然而,保守人士或許會說,醫德很重要,而國文教育跟品德相關。上個月初所謂的「搶救國文聯盟」就有類似的主張:「古文範文逐年縮減,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品德教育堪憂」。這是錯誤的。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甚至有沒有正相關都讓人懷疑。
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歷史上太多品德高尚的人,像辛德勒、金恩博士、德雷莎修女等,國文程度、古文閱讀的分量都不如任何一個華語世界的小三學生。即使前兩者在(偽善人士最重視以便突顯自己清高的)「私德」上有所爭議,這三個人在真正重要、值得的地方都展現了卓越的品德。或許有人會認為那是非華語人士,而華語人士非得國文好、古書讀得多才可能品德高尚。這也是錯誤的。堯、舜閱讀的古文想必不多,與當前國文教育的教材則更完全沒有接觸,但卻正好是許多崇尚古文的人推崇的聖人。
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充分條件:同樣的,歷史上有許多飽讀詩書的人士,品格的優劣讓人十分懷疑。不論是篡位的王莽、陷害岳飛的秦檜、致力惡化性別不平等的朱熹,國文程度、古文閱讀分量都不容否認。或許有人會說那些是古代外國人,但當代台灣社會也有類似的狀況。當前的總統、行政院長、〈狼來了〉的作者余光中都是崇尚古文、飽讀詩書的人士,但漠視民意趨向獨裁、動用國家暴力血腥鎮壓、企圖將鄉土文學入罪顯然都不是高超品德的展現。
國文程度與品德高尚沒有明顯的正相關:支持國文教育的人可能會主張說,的確「偶爾」有一些例外,但整體來說國文程度好的人品德會比較好。然而,當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特別是那些貪官污吏,多半都是過去高舉國文教育、強迫閱讀四書下的產物。相對地,即使降低了國文時數、文言文比例,在學運世代我們看見許多即使「沒禮貌」(「沒禮貌」是褒是貶可以自行解讀),卻為理想奮鬥、為人民福祉犧牲奉獻的人物。面對已經明顯超過「偶爾」的頻繁例外,舉證的責任自然落在那些宣稱有正相關的人身上。除非那些人能夠提出嚴格的經驗研究作為佐證,不然其他人沒理由接受他們的宣稱。
提升國文程度可能有很多好處,比方說……會有比較好的國文程度;但國文程度無關於品德。提升國文程度不會提升品德,拿國文程度篩選品德更是緣木求魚。醫德可能是對醫生來說最重要的價值,但除非有特別的論述指出即使其它的品德跟國文程度無關,但國文程度與醫德有特殊的關聯,不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提升國文程度有益於培養醫德。既然醫術、醫病溝通、醫德都與國文程度無關,如果保守人士舉不出其它具決定性的理由,我們就只能承認這個科目就是多餘的,採計了只會徒增學生無謂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