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的基本核心價值與發展等等相信前文都已提過,我想不必贅述,既然如此又何必增文再度提起十二年國教這個議題,再度論述呢?或許有人會質疑,這樣的論述不過是事後諸葛、虛情假意。然而,筆者我也沒想過會在短時間內再度提出這樣的問題並論述它,主因或許是筆者最近聽聞一些話語,諸如:「什麼適性發展,分數到哪就讀哪啊哪來適性發展!」等言論所引起筆者不同的見解。
中國士大夫觀念深植人心,身在台灣的我們亦同。而適性發展等諸如此類的言論,事實上大多是補教業者、學校招生的噱頭。不可否認的,在台灣這樣的社會觀念裡,書讀的好還是比什麼都重要,哪來適性發展?於是,適性發展等名詞便成了一種冀望。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與其家長或認同此一理念的學者將適性發展視為一種突破台灣現今教育觀念、價值的希望,我們希望藉由則己所好的方式來提升自身學習意願、藉由其所好延伸的需求來進一步補足原先不足之處……等的期望。於是乎,我們不難在報紙上找到「 適性發展」而生的成功例子,如:因則其所好而成功在相關競賽得到佳績的技藝/體育選手、因喜好特定學術領域而選擇該類組最終考取佳績的高中生、因喜好特定專業領域而專研,醉中有所成就的社會人士……。
的確,適性發展的正反兩面十分極端,成功例子不勝枚舉,一戰成名更是家常便飯,但更多的卻是適性發展後的結局不甚理想。而這樣的「不甚理想」,正是台灣社會對適性發展等相關名詞的質疑之處。年僅十幾歲的青少年,真的該讓他則其所好、「適性發展」?似乎這樣的問題成了大多數學生、家長、教育人員乃至於學者官員們最常討論與質疑的。這樣的質疑,既是令人不屑卻又令人稱目嘖舌,畢竟,則其所好並適性發展所成功的例子或許仍是少數,大多數人或許最終仍是付諸東流。然而保守的價值觀下,付諸東流實在令人畏懼,畢竟古人有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實在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失足」。
然而,這樣順應主流、隨波逐流的學習真的才是真理、才是王道嘛?或許,就安全性而言,似乎汲汲營營的追求分數是較為不易失敗的,但卻不是最佳方案。人各有其志,就有如九把刀所言:「我熱愛NBA,但我上場打球卻是沒人願意跟我組隊。」般,或許年輕氣盛的我們所選擇的「志向」並無法讓我們順利的「適性發展」,甚至可能有如長輩所言,招來更多不必要的困擾與麻煩。但,更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身邊的朋友說你是瘋子的時候,成功離你不遠了。」,心中有志卻因現實這把枷鎖而無法開啟,那一切的「志向」便成空談。
當然,我們無法否認許多人打著「適性發展」的口號,一事無成的在那虛度光陰,卻當被批評時只丟下一句「吾心有大志,期盼適性發展」,搪塞了諸多批評之詞。也的確「適性發展」有時會是安慰的口號,並無實質的意義。但,我們不可能因為一株花而放棄整片花海。
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理念之一的「適性發展」,故然有它被拿來搪塞、失敗的風險,但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我們無法去完全消弭一切負面的價值,但我們能去肯定並支持其正向意義與價值,而「適性發展」,不過就是一個有待時間來認同的一種價值觀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