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頁 >   > 

    不要光罵媒體有立場,小心你也是戴著有色鏡片在看新聞

    發表時間:

    作者:Leo Y. Li(第一批八年級九零後初出社會的新鮮人,目前正以成為一位健全的國際人(Internatioal Citizen)為目標在努力著)

    最近如果有稍加留意,外界琅琅上口的「新媒體」崛起,究竟是崛起甚麼,又代表甚麼?自太陽花後常聽到的新媒體,究竟「新媒體」是指甚麼?

    大家腦中可能浮現出台大新聞E論壇 ,或者BuzzOrange等等新興網路媒體,前者是資訊的第一手產出,後者則較多轉自第二手消息,但不論如何,如果只是單單稱之這些新興媒體網站是新媒體,那可能真是搞錯重點了。

    有別於傳統媒體(前者),現在外界口中所說的新媒體(後者),在資料的產出與散布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這項差異主要受到「網路科技(包含能上網的終端裝置)」的普及與成熟,是一種受到網路刺激影響而產生「質變」,大致上來說前後者有一下不同:

    1. 資訊產生上的差異

    前者依賴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是少數的專業人決定報導的方向,角度,與重點;後者資訊的來源則可以是任何人,文章的立場或者角度取決於作者個人,而非將其曝光的平台。

    2. 散布方式的差異

    前者通常較具規模性,權威性,除了網路能用之外,還會以發報發刊、開立電視(廣播)電台等形式傳頌資訊;後者偏重於以「社群病毒」的方式在網路中進行感染式散播,記者(或者資訊平台或網站的小編)主要工作則是把他們挖出來,曝光出來,但實際上散布的工作則是你我身邊的「朋友」。

    所以如果單單只說透過「網路」播送的新聞與資訊就是新媒體,那即是偏狹的、不完整的論述,因為傳統媒體也會使用網路作為訊息傳遞的媒介。

    Photo Credit: Sean MacEntee CC BY 2.0

    想當然,要簡易定義一項事務不適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這兩者有交互作用。就以最近火紅的「彎彎事件」來說(我無意消費她本人,只是用此來進一步舉例說明),原先這項八卦披露於某些傳統媒體,但很快地,這消息也不時出現在你我的塗鴉牆上,各種資訊或朋友開始嘰嘰喳喳討論起彎彎外遇的事情,即使你跟我一樣不愛不常看電視,還是會知道這件事情;並且,隨著時間推演,有更多第一手消息從網路上曝了光,這資訊又流到了電視新聞播報的內容上,這便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強化與深化效果。

    那說來說去,新媒體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又是怎樣來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及觀點,我們又該如何去因應面對呢?我認為,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強化我們「媒體識讀」的能力,小時候的公民課有教導我們媒體識讀的重要,我們要學習如何去明辨對方立場與他們所帶的有色眼鏡。

    不要再相信新聞內容應該秉持公正客觀立場,這種違背現實的理想了。事實上,所謂的公正客觀指的是資訊產出的過程,一旦內容底定,便是某個人依其道德價值所判斷的結果(或者更多時候取決於公司的立場與文化),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與結果根本沒有公正客觀這回事,公正客觀是種「思辨過程」,絕非「內容結果」。

    在媒體識讀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某某報社是某某立場的,我們可以很明確地指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個左派報紙,而中國時報則是個親中的報紙,或者指出某某電視台的政治立場是藍的綠的,這很容易,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了。但新媒體則不然,現在網路上新興的評論網站、資訊網站有很多,它們抓住各種方向來滿足各種偏好的讀者,就以頗具規模的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來說,上面的文章可以有各種立場,那在媒體的識讀上,就必須針對單一文章的立場進行質疑與反思(這邊說的質疑不是為反而反,而是採取一種保守的角度來檢視)。

    比較嚴重的、難以判斷的應該是來自於社交平台上的媒體識讀,特別點名臉書,基於他們最新的演算法,他們致力於「取悅」使用者,讓使用者看到更多感興趣的內容;於是乎,基於我們點讚的內容、粉絲頁,我們所追蹤的意見領袖與社群朋友,以及日常使用習慣的一套演算法被發展出來。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想看的動態,更甚有者,只看到臉書想讓我們看到的內容。鄉親啊,不覺得這背後潛藏多大的問題與恐怖嗎?

    Photo Credit: Katie Sayer CC BY SA 2.0

    在過去,帶有色立場的是傳統媒體本身,現在,戴著有色鏡片的就是我們自己。而先不論我們交友的狀況會讓我們眼界變得多偏狹(記得嗎?新媒體最令人稱道的是它在社群上那病毒似的擴散力),來談談當今國際趨勢,還以為這是個民主社會嗎?看看《獨裁者的進化》一書是怎麼說的,未來「網路監控」將成必然的趨勢,那也不怪乎美國對史諾登氣得跳腳,因為正是他向全世界披露震驚全世界的「稜鏡計畫」(PRISM Project),連美國這種我稱之「自由氾濫」的社會都打算伸手監控網路世界,又能保證哪個國家不會效法以「反監控」名義行監控之實?

    (推薦閱讀:不必監聽通話內容,美國就能吃定你:史諾登的稜鏡揭密

    而就新媒體的識讀而言,我認為幾個可行的做法是:

    1. 保持懷疑質疑的態度而非盡信,用自身價值與過往經驗進行判斷。
    2. 讓自己交友圈更寬廣更多元化,特別是網路社交,讓他們豐富眼界。
    3. 轉守為攻,主動汲取多元消息,不要把臉書當成唯一的資訊分享平台。
    4. 善用新媒體特性,佐傳統媒體來培養多元多角度視野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