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味線,各位是否會先想到夏川里美小姐的淚光閃閃(なだそうそう)呢?
我個人就是這首歌而開始喜歡三味線的,今天就要在這裡跟大家簡單的分享三味線的小知識。
三味線の起源:
一般認為,三味線起源於中國的三弦,大約在十五世紀時,傳進了琉球王國(今沖繩群島),然後又傳入了日本本土,成了早期的「三線」,逐漸成形,不過後來受到日本本土三味線的影響,改良成現今的沖繩三線。
在此要注意的是,日文中,三味線的稱呼是「三弦(さんげん sangen)」,而中國的三弦也直接音譯成「三弦(サンシェん sansyen)」,為避免混淆,我們只稱之為三味線喔!
三味線の構造:
基本分為:天神(纏弦處,亦琴把最上處)、琴桿(中間處)、琴身(共鳴腔)三部分。
天神:
一般採弦絲,不過也有使用尼龍材的。最靠近的身體的同時也最粗為「第一弦」,次之為「第二弦」,「第三弦」居後。旁邊凸出的三根小木棒則為「糸巻(いとまき Itomaki)」,跟吉他的弦鈕的功能一樣,是用來調音的,常見的材料是黑檀,高級一點就是象牙了(不推薦啊!)。
琴桿「棹(さお Sao)」:
分為兩種,可拆三截的普通形(卡榫式、方便攜帶)跟不能拆段的「長桿」。
使用的材質,最普遍的是「花梨木」(鬆軟易損),偶爾會有紫檀木,最高級的就屬「紅木」(扎實堅硬)了。特別的是,三味線不同於其它弦樂器,琴桿上光滑而無把位標記,故在練習時培養左有對把位的感覺很重要。
(三截式,左上為上桿、下為中桿、右上為下桿)
琴身「胴(どう,Dou)」:
一般傳統採用貓皮或狗皮,傳統的三味線表面上能看到兩個對稱的黑點,實際上是貓的乳頭,由於貓皮一張難求,故會採用狗背部的皮,然後人工畫上兩個黑點,成為一種裝飾。(不管哪個都很……)
為了方便夾緊、保護琴身,常套上一層紙製模板做成的套膜,在附上各式花布或合成皮,稱為「胴かけ(どうかけ,Doukake)」,上頭常帶有花色圖案,成了一種藝術。
(左:蒙皮前、右:蒙皮後)
三味線の種類:
分「細棹」、「中棹」和「太棹」三類。其中,太棹最大,細棹最小。
在這裡介紹個人認為較特殊的流派:
長唄三味線:採用細棹,象牙撥子,常用於「歌舞伎」(日本獨特戲劇)。
義太夫三味線:用太棹,使用大而厚的撥子,用於「淨琉璃」(說話為主,三味線伴奏,並非只人偶淨琉璃)。
地唄三味線:用中棹,由於高音部分較多,琴桿與琴身連接部分和其他三味線不同。使用「津山」撥。
津輕三味線:源於日本北部津輕地區,採用太棹,用於「津輕民謠」。
三味線の名奏者──吉田兄弟
在此也不加叨擾了,請用自己的耳朵來傾聽吉田兄弟的震撼演奏吧!
(因為不會貼連結,所以各位請自點囉)
我們下次見囉!
路過の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