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2013年6月14日 13:15
黑心食品連環爆,不僅民眾「食不安心」,就連公衛人員也疲於奔命,專家指出,表面看似黑心廠商不法的食品安全事件,其實是政府「重醫療輕預防」的政策所致,造成公衛部門經費和人力不足,難以全面做好把關,呼籲相關單位分配醫療保健資源時,應提高食品安全部門的比例。
重醫療輕預防 公衛資源短缺
衛生醫療強調「預防勝於治療」,但據衛生署2011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的資料顯示,總經費9102億元中,醫療支出占約94%,公共衛生僅3.9%;而主計處的2011年衛生署總決算支出680億中,負責食品管理和疾病預防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僅22億元、佔3.1%,相較於全民健保的433億元、佔63.7%,差距約21倍。
此外,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也發現,2012年衛生署年度預算中,食藥局的經費僅占衛生署總經費的2.7%、人力僅占10.1%。
進一步與其他先進國家或地區比較,發現台灣每位國民可分配的食品衛生經費僅是香港70%,英、美的20%;我國食藥局管理人員的每人平均服務人數達5萬人,是英國的2.5倍,美國的2.2倍,韓國的1.4倍。
缺錢缺人 食安問題難改善
衛促會理事長、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霞表示,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民眾將矛頭指向食藥局,但無論是經費或人力都極度不足,完全無法因應規模龐大的食品檢驗、稽查和監督工作。
公衛經費和人力不足是食品安全事件頻傳的根源,但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國內稅賦制度不公、稅收資源分配失當才是「根源的根源」,造成衛生醫療和公衛預算被綁架,缺乏足夠的經費和人力。
對此,衛促會呼籲政府盡快研擬「扳轉重醫療輕預防政策」的短、中、長期規劃,參考國外經驗,逐年提高國內整體食品安全經費和人力,以保障民眾飲食安全。